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
陈流求 陈小彭 陈美延:陈寅恪、唐筼的三个女儿
读完陈流求等写的回忆录《也同欢乐也同愁》,深觉寅恪先生一生治学之不易,对寅恪先生的人格有了些新的认识,对寅恪先生的诗歌有了些新的体会。他的诗作是他文史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不读懂他的诗歌就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陈寅恪确实有被神化的倾向,这本书展示了他...
评分这书最大的好处有二:一,不抱怨。对文革中的惨祸,着墨极少;二,不谈学术。作者後记中承认对陈寅恪的学问所知甚少。只在附录里全文引述了俞大维的文章。此外的记述多是家族的旧事,涉及很多人名/名人。对了解陈寅恪,帮助比较少。摘抄几段跟陈先生有关的,和蒋天枢《编年事辑...
评分惊讶地发现这本书在图书馆中安静地栖居着,从未有人借阅过它。也许它也有过读者,同我一样,在图书馆花了一个下午便把它读完。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书,汗牛充栋。而《也同欢乐也同愁》出自他的三个女儿之笔。从家人的角度去书写关于陈寅恪和他们家族的故事。 陈家与诸多名门皆...
评分书名也正适合作为评论的标题, 因为这本书更适合能在陈寅恪、唐筼哦的三个女儿的这段回忆录中与她们同乐同愁的人去读, 1、繁体横排,印装、纸张都很不错, 2、自然而然,不造作。原本有些担心书的内容,事实证明这担心是多余的, 3、相比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
干巴巴的家史记述。 我相信这个家族,一定有很多丰富血肉的,有引人尊敬的气质。只不过,被这样干巴巴地写来,只有减分的感觉。 和《上学记》一样,均没有49年之后的记录。还是黄永玉这个湘西人爽朗豁达。
评分終於明白陳寅恪為何給大女兒取名為流求、二女兒為小彭的原因了,以前就曾揣測過,當與甲午事有關,未見當事人說明,不敢妄斷,今日可定論矣!P168腳註1丁西林卒年誤作1947年,丁逝世于1974年,恐為手民之誤
评分从前总是喜欢无事逛逛三联,所以这书在刚出的时候就买了,只是一直搁置未看。本以为是一本共甘苦共患难的书,现在看来只是有名无实。书中很多学者名人的名字出现,也有很多诗句,更是很多注解,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全书只写到1949年,更不能体现夫妇在文革期间怎么“也同欢乐也同愁”,全书里的事情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一件说得深入。我很难理解陈家三姊妹为何要出这书,却要出成这样。认真看到160页以后,基本就是跳着看了。我不了解陈寅恪,也只是从书中知道他的一些经历。我很怀疑,他在全家避难期间,却甚向往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工作,甚至不惜留下病妻幼女在港,他没有照顾家庭的责任吗?最终牛津教授因为抗日战争没有做成。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这时候我就想起王朔妈妈薛医生那170页的简朴回忆录。
评分很失望,和记流水账没啥两样,内容太单薄了。。。
评分晚年境遇着墨少。不谈学术只谈生活。应是刻意为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