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翻出一些早已静默在记忆底层的回忆时,又会有强烈的思绪来调整今天的看法。就像我说,回忆之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今天的看法。就像我说,回忆之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将自己心爱的,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过去。当时间固化成为碎片来回闪现,在叙述这些回忆碎片中,始终贯彻着今天的立场,由此我们成为过去的统治者。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看过《牛棚杂忆》后,马上翻看了这本书。因为看上本书时,就被季羡林老先生的炉火纯青地文字拿捏技巧折服,《牛棚杂忆》中的“喷气式”,本书中的“铺地毯”用得何等贴切! 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对德国人的严谨的佩服! 这本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到达德...
评分在开学前几日我看完了季羡林老师的这本回忆录,讲述了他留德的缘起,在德国生活与学习,归国。十年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经过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季羡林,在我的记忆中是位研究梵文的大学者,他是我尊敬的老师和长辈,...
评分本来如果不读这本书的话,二战期间在德国留学应该是什么样,根本没法想象。那么一个法西斯国家,能好到哪去?NAIVE!看了季大师的书,顿时自惭形愧。季羡林大师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连哥廷根被轰炸的景象都亲眼见过。美国大兵那么牛气的开着坦克进城,大师和他们谈...
评分午餐时翻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自认十分有趣,遂花费一下午看完全书。合书后只觉头昏脑涨,信息量太大,而我又是太久未读书了。 发现先生留德初衷与我现在的心理甚为相似:体验生活+镀金。不料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留就是十年。去是坐火车十天,经伪满洲国,苏联,...
评分本想一套丛书看过统一记注,可担心此时的感受会渐渐忘掉,还是分次执行好了。季羡林先生这本书中所用语言极为质朴平实,与当下各种意识流派之莫名其妙简直有天壤之别。从他立下志向留洋求学到留德十年的这段叙述中,我感到季先生年轻时候多少有些自我,这不含褒贬的意思,只是一心想要追求些什么,完成些什么的人都不得不收敛其目光,专注于内心的那一点上,无法顾及其他。因此其于家人,甚至有时于旁人都会成为无可奈何。书中两次提到初到柏林时季先生修手表的故事。若是换作本人,会在第一次登门时就将心中之不确定明白告诉钟表行的老板,免去老夫妇二人三番两次折腾,而季先生宁肯三次登门却不主动发一语,尽管其心中早已疑虑重重。不怪表行的老板娘生气,这位青年后生实在不够体贴呃。BTW,德国的确令人向往啊,我也要开始学习德语啦!
评分读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一样,作者描写的风光景色人物,我好像也一同经历了一遍,他的情感我也感同身受了一番,看到最后一篇,师恩难忘。人生是情感矛盾复杂,生活简单平淡的,承认这一点吧。
评分重读季羡林老先生的《留德十年》,确切地说是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的十年,是奠定其一生学术根基的十年。有那个年代经历的人,但凡有动笔的习惯,整理出来都有可读性吧,时代弄人也造人,只是每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事情不可复制,所以于我,无法超越父辈的成就,但也没有享受父辈的庇荫,也是知足。
评分朴实中见伟大。
评分走过作者十年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