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翻出一些早已静默在记忆底层的回忆时,又会有强烈的思绪来调整今天的看法。就像我说,回忆之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今天的看法。就像我说,回忆之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将自己心爱的,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过去。当时间固化成为碎片来回闪现,在叙述这些回忆碎片中,始终贯彻着今天的立场,由此我们成为过去的统治者。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其实,最初读《留德十年》是因为想要留学的冲动,在查找留学纪实书籍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 如今的留学书籍,要么是一味地撺掇人花大洋出国留学,要么是发牢骚,像这样平实而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故事和书籍已经不多见了。 读了此书后,发现历史竟是如此地相像——此书中的故...
评分其实,最初读《留德十年》是因为想要留学的冲动,在查找留学纪实书籍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 如今的留学书籍,要么是一味地撺掇人花大洋出国留学,要么是发牢骚,像这样平实而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故事和书籍已经不多见了。 读了此书后,发现历史竟是如此地相像——此书中的故...
评分看过《牛棚杂忆》后,马上翻看了这本书。因为看上本书时,就被季羡林老先生的炉火纯青地文字拿捏技巧折服,《牛棚杂忆》中的“喷气式”,本书中的“铺地毯”用得何等贴切! 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对德国人的严谨的佩服! 这本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到达德...
评分 评分本想一套丛书看过统一记注,可担心此时的感受会渐渐忘掉,还是分次执行好了。季羡林先生这本书中所用语言极为质朴平实,与当下各种意识流派之莫名其妙简直有天壤之别。从他立下志向留洋求学到留德十年的这段叙述中,我感到季先生年轻时候多少有些自我,这不含褒贬的意思,只是一心想要追求些什么,完成些什么的人都不得不收敛其目光,专注于内心的那一点上,无法顾及其他。因此其于家人,甚至有时于旁人都会成为无可奈何。书中两次提到初到柏林时季先生修手表的故事。若是换作本人,会在第一次登门时就将心中之不确定明白告诉钟表行的老板,免去老夫妇二人三番两次折腾,而季先生宁肯三次登门却不主动发一语,尽管其心中早已疑虑重重。不怪表行的老板娘生气,这位青年后生实在不够体贴呃。BTW,德国的确令人向往啊,我也要开始学习德语啦!
评分总感觉没有清华园日记里看到的季羡林真实,从他23出国到34回国,人生的黄金十年,回忆录看到的变化少之又少。当然还是感到大师的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和勤能补拙苦中作乐的性格。着实让人感动。
评分哥廷根对于季老来说就像动荡年代里的乌托邦,求学十年如同一场美妙的梦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关于求学经历,也描写了不少人物,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的一面。书名《留德十年》,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内容有些少了,十年应该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或许作者这样写有他的道理。书中最后一篇《重返哥廷根》读完只觉怆然,“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季老写作这本回忆录时常怀有物是人非的忧伤,他留下这些作品,让读者替他纪念书中已逝的人、事、物。
评分真是一本好书 终于收了实体书 喜欢季羡林的文风 平实熨帖 不造作也不粗糙 自己的故事和感受都写的特别诚挚
评分季的笔触感觉很真实,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和他一样,出国并且谦逊得学习,每天都有收获,我也不在乎能否填报肚子,只要能学到东西,遇见有共同志向的人一起努力学习和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