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内容简介:美国传播学在各种教科书中已经被转化为“五W”理论、实证研究方法、效果研究以及四大奠基人的神话,然而却没有人追问它为什么以这样一副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站在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从进步主义终结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通过解读李普曼、杜威的民主观念,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兴衰,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以及它与法兰克福学派、耶鲁学派之间的纠葛,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讨论了1949年传播学科在施拉姆手中成型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通过对学科建制所需社会资源的调控,借助当时的传播研究群体确定了美国传播学的边界,并也因此将其推向学科发展的困境。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著有《中国传播学三十年(1978-2008)》、《再度发言:论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从另一种角度看待所谓“传播学奠基人”的形成。
评分狐狸的书一定要顶啊。哈哈。可惜我看不太懂~
评分跟之前的八本书简直不是一个次元的
评分其实不太喜欢看这种隔三五行就来一大段引用他人观点论证的书,尽管是对于某一思想的论证,并从中找出其偏颇差异。但是若不是仔细读的话,真的会弄混淆而抓不住中心的论点。(读着很头疼,果真是我理论基础不扎实的错。还有大家对于这本书的评论颇高,难读出其劲道之处啊。放下也罢。)
评分一上来便挑掉了「编年史」和「历史决定论」两个陈年老刺,宣告自身的知识社会学取径,但不同于曼海姆,胡宣称自己并不保持「意识形态中立化」。这便解释了他在破除学科神话和集体记忆时激进狂热的炮击行为。到这,便让人迷惑起来:意识形态不中立化,是为了避免因「曼海姆悖论」而在破除这一过程中的束手束脚?还是干脆置「曼海姆悖论」于不顾,绕开它来塞自己的私货?整本书大段引述,行文啰嗦,加上后半部分反复嘲讽的行为,实难让人对这次炮击有太多好感,应该更沉稳点的。当然,最后炮火也只触及了学科困境的表层——依旧是意识形态与学术话语的问题,视野还是局限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