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蘋初见,灯火已黄昏。 近日复习唐宋文学,除为应试准备,也有些余外收获。如吾师言,前方众词人之铺垫只为迎天才之至,而逆境正是时代对这些文学天才的玉成。无逆境,无天才,此乃出天才的标准之一。另一要求,天才即对规范之偏离,无自立开创精神,纵能风行一时,也无法超越...
評分不知為何,總是帶著一種偏見:文學評論大多寡淡無味,文學史更是將鮮活的詩歌散文之類抽筋剔骨之後曬在高臺上供人觀看,所以開始對這套書是很排斥的。可是看到盛唐一段,已是想抽那個帶著這種想法的自己嘴巴子的心都有了。 而且對唐詩一直有種不敢承認不願承認的隱形排斥感,回...
評分 評分小时候并不知道中小学课本里也是有神作的。 如同小时候吃大闸蟹也不知其味一样,当时是不懂得的。即使听着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看着米勒的《拾穗者》,读着中国文学史上五言绝句的巅峰之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只是以为——哦,教育制度中的一个过程。 ...
魏晉到晚唐五代的文學史,內容豐富
评分十分歡樂
评分考研專業課。=-=
评分讀完這本書,其實對自身的知識結構造成非常大的負麵影響。其實這些中國古代文學史是個界限不明的學科,既不是嚴謹的史學,更不是哲學,而是服務於文學創作的應用學科和邊緣學科。在治學過程中應該先看文獻學學和漢語史。但是現在的教材把這個順序完全顛倒瞭。在學習過程中,除瞭會感染浮泛的文學小清新以外,真正的學術邏輯是無法從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述中構建齣來的。可能很多人不負這個結論,認為袁行霈的學問是某某某一輩子都無法趕超的,問題就在於看瞭他設計的框架是一輩子超不過他的學術的,但是也是學術一代不如一代。一般而言,按照袁行霈的架構設計,讀完文學博士/博士後研究以後就隻能在他狹隘的框架下麵乾些細微末節的工作瞭。但是如果換種思路,會發現他的學問有緻命弱點。《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袁行霈自己承認他不懂哲學和詩歌文藝理論。
评分這一段啊…稍微熟悉一點也更喜歡的,也就是魏晉和唐瞭…唔大概也有宋==雖然風貌各不相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