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

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克生
出品人:
页数:279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2
价格:2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610036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明史
  • 社会史
  • 思想史
  • 礼学
  • 明清史
  • 礼制
  • 礼仪制度
  • 文化史
  • 明代
  • 地方社会
  • 礼教
  • 史学
  • 丛论
  • 社会结构
  • 儒家思想
  • 地方治理
  • 文化传统
  • 礼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播朱子家礼,宣讲太祖圣谕,是明朝在地方推行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礼教形式,显示出“礼治”始终是王朝政治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受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方式。家礼是王朝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明朝为了推广家礼,建立起多渠道、多层级的家礼传播:既有官方倡导也有民间自为,既有礼书、礼图等文本形式,亦有士人示范、指导等非文本形式。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是以士人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以执礼为目标、以民间为指向的具有创造性精神的社会礼仪化过程。在理论形态上,明代士人对家礼的探讨并不是在经学探索的脉络下进行的,他们对经典礼文的征引,都是为了为己所用,进一步化经典为实用知识,并且将之与宋儒说法、时制与前例相互渗和。东山葛氏、吕坤等家礼著述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明太祖朱元璋“圣谕六言”是明朝教育民众的纲领。宣讲圣谕的活动持续有明一代,大约以嘉靖朝为分期,此前的宣讲方式可称之为“洪武模式”——里老人持铎徇道,宣诵圣谕六言。方式简单,效果不佳。后一阶段多有创新,圣谕宣讲与乡约相结合,进而出现了宗族、会社的“乡约化”趋势,宣讲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宣讲内容的深入与系统,“圣谕演绎”之学开始形成。

作者简介

赵克生(1967—),安徽舒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博士后。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广东肇庆学院“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明代礼学社会史、政治文化史,撰有《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一本书读懂明朝》、《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等专著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及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等多个项目。

目录信息

自序
第一章 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第一节 修书:国家礼典、私修家礼书与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第二节 刻图:家礼图与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第三节 演礼观习:明代地方社会家礼的非文本传播
第四节 明代地方社会家礼传播的特点
第二章 明代士人对家礼撰述与实践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明代士人对家礼撰述与实践的合理性的思考
第二节 明代士人对家祠主祭权多元化的探讨
第三节 明代士人对族会、族葬的构想与实践
第三章 明代家礼理论与实践的个案分析:东山葛氏和吕坤
第一节 家礼与家族整合:明代东山葛氏的家礼实践
第二节 称情立文,执中为礼:吕坤礼学思想述论
第四章 童子习礼:明代社会中的蒙学礼教
第一节 童子须习礼:明代士人的共识
第二节 习礼于家和习礼于学:明代童蒙礼教的展开
第三节 礼以诗成:明代的童子习礼与歌诗
第五章 从“木铎宣诵”到“乡约会讲”:明代地方社会的圣谕宣讲
第一节 木铎宣诵:嘉靖之前的圣谕宣讲
第二节 乡约会讲:嘉靖以后的圣谕宣讲
第三节 讲有所本:嘉靖以后圣谕宣讲文本的编撰与传播
第四节 阐释有道:明代士人的圣谕演绎模式
第六章 明代文官制度与地方礼教:以文官父祖封赠制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文官父祖封赠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明代文官父祖封赠声誉的彰显与地方礼教活动
附录 新刊社塾启蒙礼教类吟(节选)
卷一 教规总意礼集
卷二 小学总意乐集
卷六 乡约总意数集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感觉每一章的思路都很好。作者强调的“礼仪-社会史”的进路明显与和张寿安的“礼仪-考证”相当不同。明代礼学并非经学式的话语,所守经典看似不出于《圣谕六言》和《朱子家礼》二端,但经过士人”接转“而平民化后具有的操作性很值得重视。如果说张寿安推翻了梁启超清代有学术而无思想的论断,那么赵克生的的研究也在不断挑战清人新情欲观之下对明儒“以理杀人”的指责。

评分

论文结集整成书。所以难免重复复重复!

评分

感觉每一章的思路都很好。作者强调的“礼仪-社会史”的进路明显与和张寿安的“礼仪-考证”相当不同。明代礼学并非经学式的话语,所守经典看似不出于《圣谕六言》和《朱子家礼》二端,但经过士人”接转“而平民化后具有的操作性很值得重视。如果说张寿安推翻了梁启超清代有学术而无思想的论断,那么赵克生的的研究也在不断挑战清人新情欲观之下对明儒“以理杀人”的指责。

评分

感觉每一章的思路都很好。作者强调的“礼仪-社会史”的进路明显与和张寿安的“礼仪-考证”相当不同。明代礼学并非经学式的话语,所守经典看似不出于《圣谕六言》和《朱子家礼》二端,但经过士人”接转“而平民化后具有的操作性很值得重视。如果说张寿安推翻了梁启超清代有学术而无思想的论断,那么赵克生的的研究也在不断挑战清人新情欲观之下对明儒“以理杀人”的指责。

评分

感觉每一章的思路都很好。作者强调的“礼仪-社会史”的进路明显与和张寿安的“礼仪-考证”相当不同。明代礼学并非经学式的话语,所守经典看似不出于《圣谕六言》和《朱子家礼》二端,但经过士人”接转“而平民化后具有的操作性很值得重视。如果说张寿安推翻了梁启超清代有学术而无思想的论断,那么赵克生的的研究也在不断挑战清人新情欲观之下对明儒“以理杀人”的指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