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托马斯·哈代
出品人:
页数:476
译者:刘荣跃
出版时间:2012-4-1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56971
丛书系列:译文名著精选
图书标签:
  • 哈代
  • 小说
  • 英国文学
  • 英国
  • 外国文学
  • 托马斯·哈代
  • 文学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文学
  • 小说
  • 经典
  • 爱情
  • 悲剧
  • 成长
  • 社会
  • 人性
  • 19世纪
  • 英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小说大师,著名诗人。 《无名的裘德》(作者哈代、译者刘荣跃)是英国作家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无名的裘德》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作者简介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目录信息

第一版序
第一部 在马里格林
第二部 在基督寺
第三部 在梅尔彻斯特
第四部 在沙斯托
第五部 在奥尔德布里克汉及其他地方
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因为现实是如此残酷,基督寺竟成了永远的美梦。每当裘德远远眺望着它夜晚时的华灯初上,那些灯光下的人却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 哈代在序中曾明白的写道,这本小说“只企图把那种会紧随人类最强烈的恋爱之后而来的悔恨和愁烦、讪笑和灾难,直率坦白地加以...  

评分

无名的裘德色调斑斓。大半部都是阳光斑驳的山谷,宁静祥和,好像小小的裘德柔软的内心和一腔热忱就能点亮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那种阴冷黑暗。裘德跟苔丝很像,内心一直纯真善良,唯一的区别就是裘德后来被生活折磨的黯淡了熄灭了,而苔丝却幸运的到最后还赤子一般闪耀着勃勃生机,...  

评分

合上书,裘德这个人,从此就挥之不去了。 从此他是我未曾谋面的朋友、兄弟。可以想见,在世界的某处,辛苦辗转,因为艰难世事的残酷磨砺,变得沉默;因为一再被言语曲解,所以羞于将关于理想的字眼挂在嘴边。但是他不说,不代表他没有。他籍籍无名,不代表他委身于...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百页之前几乎要放弃,之后一口气读完了。还想看看张谷若的译本,如果有的话。

评分

大学时曾震撼于《苔丝》中大自然如铁丝般对人的冷漠无情,但现在《无名的裘德》读来只有阴郁、憋屈甚至做作的感觉。剑桥史中戴森将之列为20世纪上半叶文学的先声(进化中优雅和生存意志的失落),但这或许忽视了某些缺陷。裘德和淑两人敏感的气质、对纯粹爱和自由的珍惜、以及遭受巨大变故后引起的自由与宗教性牺牲观念的对峙,都是意义重大的,或许意味着维多利亚时代姗姗来迟的道德反抗。然而,写作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老年持重的气味,哈代几乎以某种恐怖片导演的方式促使了剧情向着极度悲剧的方式演化;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切意义重大的冲突的主角居然是穷困潦倒生活在边缘的石匠和失业小学教员,让人感觉,贫困这一恒久而野蛮的原因才促成了悲剧,部分地掩盖了某些优雅冲突可能的光芒。迫切希望阅读詹姆斯和福斯特那样出入上流社会者的同类作品。

评分

哥看了凯特温斯莱特的电影版,相当震动。几年之后找来原著拜读,还真不怎么样。关于宗教的叙述偏多,对话不够真实、现代,主人公曲折纠结的恋情吧,看过韩剧的人肯定也觉得没什么。总之,没能给读者一个流畅的阅读感受。

评分

——但我们的的确确是夫妻吧,假如世上真有夫妻的话?毫无疑问去,咱们的婚姻是‘自然’的! ——但不是上帝的。上帝在梅尔彻斯特的那个教堂里,为我安排了另一个永恒的婚姻。 淑倚着窗台,裘德立在窗外。那双层的窗玻璃隔绝了他们的爱。虽然他们自以为打破了那界限,使得身体上,精神上的距离已不复存在。但“正确的杀死错误的。” “人们如果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被他们每一个人看作是邪恶的,这真让我受不了!实际上就是这些看法,会把那些心地最好的人也弄得不顾一切,而真正成了不道德的人!” 两次醉酒。两次经过殉教烈士街。两次隔窗相望。爬上老谷仓,期冀着基督寺的幻影能冲破那层薄雾出现;冒着雨拖着残躯前往马里格林去见她最后一面。 或许,在前几年确实是读不懂哈代的。

评分

人和人的联结是有力量的,我想淑和裘德原先那么窘迫但依旧能够在别人的指责中生存是因为他们互通了观念,达成了一致,以之支撑。而当淑放弃了她原先的想法并指责原来的自己罪恶时,她把与裘德之间互相支撑的方式给切断了。之前看完苔丝电影之后很难过,但这本更加让人绝望。。如老师说的那样,两个年轻人虽然有向上的力量,但没有长成形,始终是面目模糊的状态。即使在临死前,裘德念的听到的《约伯记》那几段话中“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的一句后死去也是处于苦难中。而淑,她也不会再得到安宁,直到她像他那样死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