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时间 3

技术与时间 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
出品人:
页数:322
译者:方尔平
出版时间:2012-5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26474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哲学
  • 技术哲学
  • 电影
  • 斯蒂格勒
  • 法国
  • 电影理论
  • 人文与社会译丛
  • Bernard_Stiegier
  • 技术
  • 时间
  • 哲学
  • 数字时代
  • 人工智能
  • 未来学
  • 科技伦理
  • 社会变迁
  • 人类发展
  • 知识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作为德里达的继承人,斯蒂格勒在技术命运的哲学分析领域开启了一个转折。——格里高利·沙东斯基

为了摆脱技术霸权,斯蒂格勒认为除了公共权力的积极介入外别无他法。如果让数字技术与其强大的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与金融资本主义携手,那就意味着向政治妥协。——加布里埃尔·梅仑贝尔热

作者简介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化学者。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现任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文化发展总监。

目录信息

告读者
引言
第一章电影的时间
1.故事欲
2.烦恼
3.电影的两大根本原则
4.“电影幻觉”的意识
5.“库里肖夫效应”
6.遴选、准则与记录
7.录音的启示
8.再论《访谈录》
9.《美国,美国》
10.重复与无意识
11.《四点整》里的前摄
12.《蚀》
13.他者的时间
14.电视
第二章 意识犹如电影
第三章 “我”和“我们”:美国的接受政策
第四章 我们的教学机构的动荡
第五章 进行区别
第六章 技术科学与复制
附录1 中法概念性词汇对照表
附录2 中法专有名词对照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斯蒂格勒在本卷中通过引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综合”问题,集中分析了当代技术对人之命运的深刻影响。 他首先为胡塞尔有关滞留的工作补充了至关重要的“第三滞留”,从而提出了“意识犹如电影”的命题,表明技术体系和记忆术体系的融合具有彻底地磨灭个体化的历时...  

评分

评分

“意识犹如电影” 这个“犹如”是怎样的一种“犹如”?而且谈这个“犹如”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地重要。 斯蒂格勒将第三持留和第一持留、第二持留,总是相提并论在一起使用,并不是想要导致一种误解,而是有他论述的深意,在这个深意中包含有他的的思考的侧重点和思...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

评分

斯蒂格勒在本卷中通过引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综合”问题,集中分析了当代技术对人之命运的深刻影响。他首先为胡塞尔有关滞留的工作补充了至关重要的“第三滞留”,从而提出了“意识犹如电影”的命题,表明技术体系和记忆术体系的融合具有彻底地磨灭个体化的历时性元素的危险,使个人和群体都淹没于“人们”之中。接下来,他表明康德对图形法的处理(以及海德格尔的著名批判)都将技术视作纯粹的“无思”,从而错失了技术系统的自主化性质,后者在极端情况下的运作将会改变古老的后种系生成模式,例如基因技术使得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鸿沟彻底瓦解。由此,他认为当代技术的特征是倒转了“现实性先于可能性”的形而上学命题:在当代技术中,现实性仅仅是可能性的特例,任何的科学研究都不再仅仅是对自存之必然性的发现,而更是制造了可能性。

评分

斯蒂格勒和德布雷是好盆友吗?

评分

斯蒂格勒应该是最贴近我思考的思想家了,想起了Gray Hill的作品,他老人家在央美做着讲座突然做起俯卧撑,徐冰蹲着举话筒,真是太酷了。

评分

副标题: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mal-être应翻译为不适,而绝非存在之痛)第三持留。论述虽然晦涩,但现象学角度正好弥补了德勒兹时间理论的不足,颇有启发。 其实从技术角度谈电影,这跟德勒兹的摄影机意识/精神自动装置很像。可以深入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