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时节,丹妮返抵洪山,继续从事难民屋的老工作,一身白衣,为夫服孝。姚家决定给凯男五万块,现在丹妮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工作了。时间一月一月地过去了。丹妮逐渐恢复了元气。分娩时刻将临,她下山住在木兰家。九月一日,敌军正向汉口进逼之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同时甜甜儿已光荣地取代了苹苹在丹妮心中的地位,他哥哥也设法来洪山与大家团聚。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血雨腥风中的自我救赎与情感升华 ——记《风声鹤唳》 文/张素闻 《风声鹤唳》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大概因为成书于抗战时期,写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吧,《纽约时报》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可见这本小说在美国人眼里的地位,以及,林语堂的英文之出色程度...
评分林语堂先生的《A Leaf in the Strom》已经看完有些时日了,直到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才静下心来写一篇读后感。 《风声鹤唳》被称为是中国版的《飘》,因为我不曾读过《飘》,所以并不清楚《飘》这本书里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A Leaf in the storm,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真真切切...
评分写得很一般,里面的人物除了老彭,基本都立不住。作者颇有野心,想塑造一个乱世佳人,所以费了很多笔力描写大时代的背景,以及悲惨的小民个体,总觉作者拿着一个小皮鞭抽打着读者,问,痛不痛?说实话,痛,但是一转身放下书本就不痛了,所以,这笔下乱世,好比那个不谙世事却...
评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深而觉 ——记《风声鹤唳》中的丹妮 文/张素闻 《风声鹤唳》中的丹妮不算是良家女子,她是有些来历与经历的,隐约间,林语堂将她写为军阀的女儿,因为父亲的缘故,与母亲一起受世人的白眼,本来也算无忧无虑的,母亲死了,丹妮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做...
评分有没有也觉得翻译的非常奇怪?让人读起来干巴巴的,很没感觉?还是真的不如京华烟云呢? 之前读旧版的《京华烟云》感到写得行云流水,描写的词汇令人神往,看到那些描述北京秋天的文字,景色跃然在自己的眼前,甚至有流泪的冲动。 可是这本,我读到了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呢
评分单位的厕所面朝南方开了一扇大的窗户,绝大多数房间里充满了阳光的注视。风声鹤唳是常日放在窗台上的书。看完又放下可以随便翻开一页都读下去,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几个月。 今天我读到:灵魂的解脱必须来自身体的训练。走上山丘走下山谷,走到脚累为止。抛开家务事......只有身体自由,灵魂才能自由。等你能一路由汉阳龟山渡河到武昌的蛇山而不觉得累,我才进一步教你。......老彭又教了她另外一件事:早晨、黄昏和月夜出去坐在小丘上。 于是,我接受了一个暗示。
评分林语堂的小说基本都读完。比如人物传记:《红牡丹》、《赖柏英》,还有散文《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这是“战争三部曲”中最后未读的一本书。然而在我心目中《京华烟云》是永远也不可能被超越的,也许是读这本书时年纪尚幼,但我相信更多原因是其他书写的不够好。《风声鹤唳》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大概因为成书于抗战时期,写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吧,《纽约时报》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可见这本小说在美国人眼里的地位,以及,林语堂的英文之出色程度。我个人认为还是比《飘》差得远。
评分两年多以前看的了,现在也只记得个大概。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楼上楼下正在装修,而我不得不被困在家里饱受无休无止的吵闹声对我的摧残。是这本书让我闹中取静,让我心情愉悦地漠视了让人无处可藏的吵闹。书,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评分极力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