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读书的时候就被无数人推荐的书。以前不屑于了解,后来想明白了,讨厌一样东西也应该弄明白原因,不然就是糊弄自己。 一边读一边想起了《聪明的一休》,本尼迪克描写的幕府时代与一休中的描写没什么差别嘛。 还记得桔梗店老板的卑躬屈膝样子吗?那时候商人是比较富裕的,但商人...
评分 评分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 《菊与刀》读书报告 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
评分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 《菊与刀》读书报告 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
评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提起了解日本,肯定就会有人推荐《菊与刀》,并且他还说不定会绘声绘色的说,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专家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刻解读,在后续的岁月里成为连日本人都认可的大作。据说要了解日本,这本书不可不读。所谓一手持菊,一手握剑的形象也被中国很多作者所热切...
一位美国老太太在1944年写的日本民族性分析,西方了解日本的第一选择。极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强烈的等级意识,各安其分,使命感强,急于报恩,怕接受别人情义无法报答,把天皇奉为神。极难征服,征服后十分听话。把精神看的比物质重要很多。对孩子老人宽容,对成年人要求严苛。
评分#2016读书记#看完才更深刻理解莉莉周电影里少年的复仇,浪客剑心何为浪客,和尚为何能娶妻,为何日本多匠人精神。真是个复杂矛盾的民族,像樱花一样纯洁的同时隐含着某种极端性,值得惊叹但太压抑。
评分太片面了,我觉得日本文化“0解读的突破”是很多人将此书奉为经典的原因,第一次解读日本文化,作者没去过日本只接触了日本文学和日本俘虏,这种解读怎么可能全面?但是作为第一部这已经是一大步了,至于“经典”明显是国人跟风维护的名声。
评分虽然如部分日本学者指出的那样存在一些不适当的解释和错误认知,作为西方人的作者对东方文化的一些共性不够熟悉而全部视为日本特色,但仍然觉得切入点和很多问题很有价值。#メモ帳#看似态度暧昧实则根据场合立场分明;当矛盾无法调和时陷入迷茫状态,甚至激化上升为极端手段(对他人、对自身的攻击)以解决矛盾,实则是一种逃避的幻想;儿童期教育的重要性。看到一些地方跟自己的状态和心理有很多相似,到底是成长过程中出现过某些相似经历还是东方文化潜在的相似?(幼年时期的异文化接触、羞恥心とトラウマ)、如何分别自我典型与民族文化的区别?等。
评分大学某段时间,曾经迷恋日本文学。后来走出来了。不以物哀,不以情迷,不以死为艺术,不以美为感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