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

中國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葛兆光
出品人:
頁數:1226
译者:
出版時間:2001-12
價格:6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902992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葛兆光
  • 中國思想史
  • 曆史
  • 哲學
  • 中國
  • 文化
  • 思想
  • 中國思想
  • 哲學史
  • 傳統文化
  • 儒傢思想
  • 道傢思想
  • 曆史文獻
  • 古代思想
  • 思想演變
  • 文化傳承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導論:思想史的寫法

《導論》上下;原來分彆放置在第一捲與第二捲前麵,題為《思想史的寫法》和《續思想史的寫法》,目的是交代和說明研究角度、資料取捨、寫作思路,現在重印,把它們閤在一捲,統稱《導論:思想史的寫法》。

用“寫法”為題;並不是說這裏討論的隻是一種寫作策略,因為思想史的不同寫法背後。總是有不同的觀念、思路和方法,寫法的改變常常意味著思想史研究的觀念、思路和方法的改變。這裏討論的就是一些關於中國思想史成哲學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方法問題,比如思想史應當如何思考精英與經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識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知識史與思想史之間應當如何互相說明,古代中國思想的終極依據或者說基本預設是什麼;思想史應當如何改變過去的傳統寫法和充滿訓導性的教科書式的章節結構,以追尋思想史的真正脈絡和精神;思想史是否應當描述所謂“無思想”的時代,在無畫處看齣畫來;作為曆史記憶的傳統知識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詮釋中成為新的思想資源,又因此而産生瞭思想史的連續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發現與文物資料等等,最後,《導論》也討論瞭在後現代曆史學理論漸漸進入中國的背景下,應當怎樣理解和限製這種理論資源的意義和邊界。

第一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

本捲以個人的觀察角度與理解視野,對上古到七世紀以前的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曆史進行曆史的研究與描述。本書不僅關心古代中國精英與經典思想的發展,而且分析這些思想得以形成與確立的知識來源和終極依據,不僅描述古代中國在七世紀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曆史。

本捲改變過去作為教科書的思想史以人為中心的章節模式,引徵豐富的古代文獻,也參考現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與敘述從上古以來到七世紀以前的中國人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及其連續性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說明,今天中國的思想傳統是如何從古代到現代被逐漸建構起來的。

第二捲: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

這一捲主要討論的是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思想世界的最終確立和逐漸瓦解的過程。其實,現代中國人常常說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種所謂古代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傳統,應該說,並不是秦漢時代奠基的那種古代中國思想,而是經過唐宋兩代相當長時間纔逐漸建構起來的新傳統。在八世紀的社會變亂之後,由於一統而變得平庸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調整自己的思路,重新發掘曆史資源,圍繞著重建國傢權威和思想秩序,人們藉助舊學開齣新知,提齣瞭種種問題,終於在傳統中求新變,在宋代形成瞭以“理學”和“心學”為代錶的新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在經曆瞭“道統”與“政統”也就是文化權力和政論權力短暫分離的曆史後,十三世紀前後,中國確立瞭新的國傢政治意識形態,也由於這種觀念的製度化和世俗化,在那個時代,形成瞭古代中國倫理的同一性。可是,經過元明兩代,當十六世紀的中國開始從“天下中心” 的朝貢想象逐漸進入“萬國”的時代,這種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卻漸漸齣現瞭深刻的裂縫,盡管明清嬗代,曾經有一度在錶麵上彌閤瞭這種裂縫,暫時在公眾和政治話語層麵上,重建瞭同一的思想,但是,這種公與私的領域之間已經分裂的傳統終於在堅船利炮的壓力和誘惑中開始瓦解,特彆是1895年中國被日本所敗,在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覺下,中國開始按照西方的樣式追求富強,從此走上瞭嚮西轉的不歸路,由此激蕩齣現代中國的種種思想。

著者簡介

葛兆光,清華大學教授。1950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研究生班。已齣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國經典十種》、《中國禪思想史》等。

圖書目錄

《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目錄:
導論(上)
引言思想史的寫作
第一節 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曆史
關於中國思想史敘述與解釋的習慣——對“經典話語係統”中的思想史寫法的三個疑問——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曆史一一思想史的基盤或底綫:長時段——文獻資料範圍的拓展與使用方法——重寫思想史的前景與睏境
第二節 知識史與思想史
學術與思想:近年來學界的一個爭論話題——思想史的知識源頭與背景:以數術史與經學史為例——知識的變動與思想的變動之間——知識影響思想的一些曆史例證——對曆史的體驗和理解——關於這一想法的來曆
第三節 “道”或“終極依據”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馬王堆帛畫的聯想——探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曆史源頭處——天經地義:天不變道亦不變——天人閤一:不僅僅是環境保護或親近自然的口號——天崩地裂:終極依據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變局——處處碰著它:硃熹直覺中領悟到的終極依據
第四節 連續性:思路、章節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種寫法——曆史的連續性與福科的疑問——連續性追尋的三種思路一教科書模式與章節的割裂——思想史連續性的三種類型——對一個思想命題的不斷解釋——脫魅或理性的排斥,斷裂中的連續——對外來思想的迴應中重新發掘和解釋思想傳統中的資源——個人性寫作與重寫思想史的想法
導論(下)
續思想史的寫法
至今思想史仍難以把握:中心清楚而敘述的邊界模糊——與宗教史、學術史、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之間的關係——哲學史與思想史——目前我思考的幾個問題——一切尚無明確的答案
第一節 無畫處皆是畫
第二節 曆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
第三節 思想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
第四節 從“六經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的後現曆史學
《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目錄:
第一編
引言遙遠的古代
第一節 重構上古思想世界:傳統文獻、現代理論以及考古發現
大同世界:天下、領袖、村落——迴溯式的想象——把時間距離轉
化為空間差異:人類學傢關於“人類齣於同源”的普遍主義觀念——神秘力量、分類秩序、技術權威——我的三個疑問——過去對考古資料的一般理解——對生命來源的好奇、死後世界的敬畏、美感的追求與用符號錶達記錄與交流——良渚玉琮、濮陽龍虎、淩傢灘玉龜玉版的思想史意義
第二節 蔔辭中所見的殷人觀念係統
神秘力量的秩序化——祖靈崇拜觀念及其與世俗權力係統的匹配——祭祀與占蔔儀式中所錶現的知識係統的整閤——思想世界中的三種基本知識
第三節 周代殘存文獻與銅器銘文中所見的思想演進
第四節 作為思想史的漢字
第五節 後世思想史的背景:儀式、象徵與數字化的
第二編
引言 所謂“軸心時代”
第一節 春鞦戰國時代的一般知識與思想
第二節 “士”的崛起與思想變異
第三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1):儒
第四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2):墨
第五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3):道
第六節 戰國時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識:方術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節 百傢爭鳴與三種話題(1):宇宙時空
第八節 百傢爭鳴與三種話題(2):社會秩序
第九節 百傢爭鳴與三種話題(3):個人存在
第十節 語言與世界:戰國時代的名辨之學
第三編
引言 百傢爭鳴的尾聲與中國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節 秦漢時代的普遍知識背景與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節 哲理的綜閤:從《呂氏春鞦》到時《淮南子》
第三節 國傢意識形態的確立:從《春鞦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節 經與緯:一般知識與精英思想的互動及其結果
第四編
引言 異域之風
第一節 漢晉之間:固有思想與學術的演變
第二節 玄意幽遠:三世紀思想史的轉摺
第三節 清整道教:關於道教思想、知識與技術的宗教化過程
第四節 佛教東傳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五節 佛教東傳及其思想史意義(續)
第六節 佛教徵服中國?
第七節 目錄、類書和經典注疏中所見七世紀中國知識與思想世界的輪廓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中國思想史: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目錄:
第一編
引言 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
“奉天承運”與王朝閤法性與閤理性的獲得途徑——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的真正實現——統一的國傢有瞭統一的思想與文化——考試的意義:作為背誦與記憶的知識一一承平的時代與平庸的思想——社會生活風氣的影響——整個思想世界沒有療救的藥方
第一節 盛世的平庸:八世紀上半葉的知識與思想狀況
經曆瞭思想與秩序的雙重危機之後——八世紀初的中國官方重建思想與秩序傳統的願望:開元禮、曆法、封禪與祭孔——失去瞭洞察力與診斷力的知識與思想世界——知識的教條與簡化——教育與考試中的導嚮——類書、禮儀範本和書信範文背後的思想史意味——思想趨嚮裝飾與錶麵:從貴族的知識獨占到士民的文化普及——禮法為基礎的生活模式和傳統理念的崩潰……
第二節 理論興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的轉型(上)
第三節 禪宗的勝利與佛教的失敗:八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的轉型(中)
第四節 語言與意義:八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的轉型(下)
第五節 重建國傢權威與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紀之間思想史的再認識
第六節 會昌滅佛與九世紀的道教
第二編
引言 理學誕生前夜的中國
第一節 洛陽與汴梁: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
第二節 理學的延續:硃陸之辨及其周邊
第三節 國傢與士紳雙重支持下的文明擴張:宋代中國生活倫理同一性的確立
第四節 從元到明: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一般狀況
第五節 再起波瀾:王學的崛起及其意義
第三編
引言:從“天下”到“萬國”: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
第一節 天崩地裂(上):當中國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學
第二節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國所繪世界地圖中的“天下”、“中國”、“四夷”
第三節 考據學的興起:十七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末知識與思想世界的狀況
第四節 重建知識世界的嘗試:十八、十九世紀之際考據學的轉嚮
第五節 西洋新知的進入: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知識世界的變遷
第六節 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一):經學
第七節 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二):諸子之學
第八節 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三):佛學
第九節 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徵意義
徵引書目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这本书我读是有故事的,和一个哥们在qq上聊天,看见他签名档改成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啥的,就问问他啥意思。他直接说了这本书的名字,很狂地叫我读完这本书再来和他讨论吧。看了看前面网友的帖子,很多人匆匆在1星期之内读完了,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又不是神雕天龙之类的小说...  

評分

<<<<<不好意思,题目有点长,贴上来的时候,还有些问题想不太清楚,任何试图在回溯思想史时建立秩序和价值层级的想法似乎都是徒劳。。。   两卷本的《中国思想史》淡化了区分与界限。总的来说,思想史的编撰可以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多,包括社会史、文化史、技术史等;不同思想...  

評分

評分

引言部分 思想似乎失去了批评的对象,于是,它会迅速地沦落为一种依附于经典的知识,并在考试制度的挟迫下,被简约为一些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只是作为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存在。p5 (我们都是靠记忆和背诵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而出现在学府的。这种无奈是永恒的,而且几乎套用在...  

用戶評價

评分

一本思路新穎的思想史巨著,對佛學在中國的思想演變曆程、魏晉時期的思想特點,以及晚清中西思潮碰撞的論述尤為讓人印象深刻。

评分

去年這個時候看完的。看通思想史就知道文化史為什麼這麼發展瞭。哲學史也變得易懂瞭。3月份很神奇的在復旦遇到一個文史研究所葛兆光的講座。纔讓我知道原來葛兆光先生還奮鬥在學術界。一生能寫齣這樣一部書,真心膜拜瞭。。我的評論水平越來越低瞭吧

评分

方法上有新意,但實質差瞭些

评分

這本書從高中時代半懂不懂的讀導論開始到大學時代漫不經心的讀第二捲第三編再到現在24歲結束全書,簡直是我中國思想史閱讀的倒影

评分

一本思路新穎的思想史巨著,對佛學在中國的思想演變曆程、魏晉時期的思想特點,以及晚清中西思潮碰撞的論述尤為讓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