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
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正是它奠定桑塔格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今天读者来重温这部将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的论文集,一定能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东西,这些与自己的艺术细胞相碰撞,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火花。
这是去年时候写的一篇评论:http://www.tianya8.net/2004/12/blog-post_02.html 苏珊·桑格塔的《反对阐释》写于1966年,不过至今我们读起来还是让人觉得道出了胸中不可言说之块垒。 阐释的身影无处不在,小至小学语文课本,大至国际形式、国际行为,我并不觉得这位...
评分终于买到了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很欣喜。 首先,我很崇拜桑塔格,这个女人的文字很犀利,而且精准,她可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世上很多人其实做不到这一点。 其次,第一篇《反对阐释》很符合我的口味,我一直都很想鄙视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她完整的表达了我想说的...
评分反对阐释的目的其实是反对歪曲的阐释和艺术家的敷衍了事. 艺术市场,艺术机构,艺术场所仍有着滥竽充数,敷衍了事的骗子.很多艺术家本身处在逃避理论的状态中,用"感觉""说不清楚"来逃避现实.的确好的艺术作品是要传染人的,但作为创造艺术品的作者来讲,是有意识的,不善言辞,不...
评分一 、反对阐释 “阐释”最先出现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那时,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被科学启蒙所带来的“现实主义”世界观所瓦解。一旦那个困扰后神话意识的问题——即宗教象征的适宜性问题——被提出来,原初形式的古代文本就不再能被人接受。于是阐释应召前来,以使古代...
评分刚读了第一篇。 读后十五分钟之内无法抑制心中的某种东西。。。她可能说出了我几年来想说又说不出的东西。 很少读到那么好那么深入我心的文章了。 她的评论有某种直抵要害的东西,(从某种特定的角度看来)年轻,激进,深刻而超前。 又, 去了桑塔格的官方网站,碰巧发现她去...
尤涅斯库招她惹她了。。。
评分尤涅斯库招她惹她了。。。
评分60s早期倡扬独特多元反本质,山雨初至,风动生色。反对阐释、论风格、坎普札记、文化与新感受力扛起全书。作为受难者典范的艺术家、Weil、马拉/萨德/阿尔托亦深有感。评论所涉丰富,译者文化修养堪用,略有硬伤。译注专业,译笔信达,稍欠流畅,或碍领略原作行文风格
评分桑塔格的文化批评,最大的意义在于一种预见性。这种预见性,来源于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她有信心也有能力作为一个现行观点的怀疑者。译序中说:“她那时三十四岁,寓居纽约,出入纽约的反文化圈子和前卫艺术家圈子,合力与以莱昂内尔·特里林夫妇为核心的学院派‘高级文化’唱对台戏。”文化保守派致力于审美体系的等级建构,进而形成审美趣味与文化理想的潮流,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内在的意识形态阶层性被掩盖住,而以一种普世主义的面貌出现,就不能不引起警惕与质疑。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的号角,是响在大众文化与先锋派艺术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理论本身的鲜明与响亮,更在于这种理论有着现实的根基,捕捉到了文化潮流的气味,并能做出精当的描述与预测。
评分终于知道饭桌上某些人一些所谓自我观点的引文出处了,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