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立场

小说的立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钧
出品人:
页数:570
译者:
出版时间:2002-02
价格:29.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34605
丛书系列:南方批评书系
图书标签:
  • 文学评论
  • 文学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学
  • 写作
  • 访谈
  • 文论美学
  • 当代作家访谈录
  • 小说
  • 立场
  • 文学
  • 创作
  • 视角
  • 叙事
  • 虚构
  • 表达
  • 思想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张钧

原名覃荣群,1958年8月 30日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父亲是壮族人,广西柳州人氏,因此,张钧原籍应是广西壮族。其父参加朝鲜战争,转业后在通化市医院做外科医生。母亲是汉族人,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张钧6岁时,因父母离异,随父亲回广西落户。两年后“文革”爆发,群众性武斗激化了族仇,其祖父与伯父被残酷打死,父亲蒙冤入狱。张钧因家族成分牵连,被剥夺了上小学的机会,小小年纪即遭受陪斗、蹲牢、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1972年,其父亲出狱,但无法养活子女,只能在一个潇潇雨夜将张钧兄妹送上北去列车,使其投靠母亲。此时的张钧不会说汉语,唯靠纸笔与列车员交流,辗转十多天后才逃到母亲身边,被收留,遂改现名。由于靠母亲和弟弟二人的口粮度日,经常处于饥饿之中;也由于生活困难,初中时被迫辍学,做临时工糊口,先后当过装卸工、瓦工、架子工、管道工等。这期间,他曾学习油画,一心想当画家。

1977年,张钧报考美术学院,专业已通过,但因家庭成分的问题没有被录取。1978年再次报考,入延边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创作诗歌、小说,还举办过个人画展。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学任教,两年后调至吉林省白城地区戏剧创作室工作。这段时期,是张钧创作激情的爆发期,他以冰岛的笔名发表大量诗歌、小说和评论,其中诗作达近百首。

1988年,张钧到海南创业未果。1989年考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主攻文艺理论。1992年获得学位后在某出版社工作。一年后,调到东北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室,任讲师,从事理论研究兼创作。1997年,张钧获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个人化写作。为做好这个项目,张钧做了大量工作,阅读六百多篇作品及大量理论文章,作了几十万字的访谈提纲,专访了全国近30位作家,并整理完成了近50万字的访谈录和20万字的论文,在全国各地杂志上陆续发表。

1999年4月,张钧不幸发现患了肺癌,医治无效,于同年12月22日去世。

目录信息

第一部分
写作是作家最好的自我教育方式――朱文访谈录
时间流程之外的空间概念――韩东访谈录
伤感的灵魂寂静的声音――鲁羊访谈录
面对文学我只能孤独和寂寞――吴晨骏访谈录
言语狂欢者的诱惑与渴求――荆歌访谈录
寓言化叙事中的语词王国――罗望子访谈录
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
第三种状态下的现实与梦想――张�访谈录
西绪佛斯并不绝望――西�访谈录
将一份真诚和理解还给小说――夏商访谈录

第二部分
后现代主义文脉中的反后现代立场――李大卫访谈录
迷失中的追寻――李冯访谈录
另一种价值和深度――徐坤访谈录
天花板上的都市摇滚――邱华栋访谈录
生命的激情来自于自由的灵魂――林白访谈录
少年的成长与感伤――丁天访谈录
面对心灵的小说游戏者――刁斗访谈录
穿越死亡把握生命――海男访谈录
指向虚无和超验的写作――陈家桥访谈录

第三部分
在意念与感觉之间寻求一种真实――东西访谈录
通过苦难理解人类――鬼子访谈录
知识分子的叙述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李洱访谈录
以个人言说辐射历史与现实――墨白访谈录
艺术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一段路程――行者访谈录
寻梦歌手的批判与关怀――刘继明访谈录
个人化的时代境遇与欲望化的当下叙述――何顿访谈录
以小说的方式关注人类境遇――曾维浩访谈录
生命在梦宽和战栗中逃亡――王彪访谈录
附录
送朋友
那一年,张钧来到郑州
纪念一个人
一个真正的殉道者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小有名气的作家,一个个日子过得都很窘迫。这让我多少有点失落。书中采访的六十年代作者群写作技巧令我佩服,但其视野狭窄令人遗憾。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写作表现得非常个人化。补记,四五月间我还读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类似的感受——成在技巧...

评分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小有名气的作家,一个个日子过得都很窘迫。这让我多少有点失落。书中采访的六十年代作者群写作技巧令我佩服,但其视野狭窄令人遗憾。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写作表现得非常个人化。补记,四五月间我还读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类似的感受——成在技巧...

评分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小有名气的作家,一个个日子过得都很窘迫。这让我多少有点失落。书中采访的六十年代作者群写作技巧令我佩服,但其视野狭窄令人遗憾。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写作表现得非常个人化。补记,四五月间我还读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类似的感受——成在技巧...

评分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小有名气的作家,一个个日子过得都很窘迫。这让我多少有点失落。书中采访的六十年代作者群写作技巧令我佩服,但其视野狭窄令人遗憾。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写作表现得非常个人化。补记,四五月间我还读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类似的感受——成在技巧...

评分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些小有名气的作家,一个个日子过得都很窘迫。这让我多少有点失落。书中采访的六十年代作者群写作技巧令我佩服,但其视野狭窄令人遗憾。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写作表现得非常个人化。补记,四五月间我还读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类似的感受——成在技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遗作。上世纪末的高端文化访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不知是否和今日的理想国有关系。

评分

作者遗作。上世纪末的高端文化访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不知是否和今日的理想国有关系。

评分

作者遗作。上世纪末的高端文化访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不知是否和今日的理想国有关系。

评分

作者遗作。上世纪末的高端文化访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不知是否和今日的理想国有关系。

评分

作者遗作。上世纪末的高端文化访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不知是否和今日的理想国有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