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奇教授是美国汉学界以精英观点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他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作者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并剖 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
被同一个党在同一个时间里既视为太激进,又视为太反动 ——这便是他的死,他死后仍然难以被描述清楚的人生。
评分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写法 。每章节都引用沈定一这个主角写的书最为文章的开头。在叙述人物时,穿插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看法。像看一场戏,有远景,有近景。 以下是一些书摘和我对此的理解: “随着1905年科举取士的废除,作为社会概念的“绅”的特殊地位开始没落。” ...
评分1997年列文森奖作品。 通过中国人的人际网络定义个体身份,从而消解观念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具体空间的不同,重现个人选择,从而消解时间的重要性。 就这么把宏大叙事解构掉了。 人们说这本书用身份、人际网络、空间、场所,对“中层理论”的历史书写做出了尝试。 可是,中层理...
评分本书是萧教授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本书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在上海,杭州,衙前三个不同场域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剖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
评分1997年列文森奖作品。 通过中国人的人际网络定义个体身份,从而消解观念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具体空间的不同,重现个人选择,从而消解时间的重要性。 就这么把宏大叙事解构掉了。 人们说这本书用身份、人际网络、空间、场所,对“中层理论”的历史书写做出了尝试。 可是,中层理...
1、循名不责实是国人的心理习惯(也许是人类的共同心理),所以无可避免误解与冲突。2、五四的宽容、实验精神止于其政治上的不断失败,对秩序的崇敬是不断败退、而不是一夕崩溃。3、对立形成后,无道理可讲……
评分1、循名不责实是国人的心理习惯(也许是人类的共同心理),所以无可避免误解与冲突。2、五四的宽容、实验精神止于其政治上的不断失败,对秩序的崇敬是不断败退、而不是一夕崩溃。3、对立形成后,无道理可讲……
评分很好看,写得像推理小说一样。内容上一方面考察了革命时代的中国政治人物社会身份的形成与社会关系网络和区域空间之间的互动,提醒作为观察者的我们要注意社会身份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则将个体的政治选择置于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中,从而考察了其特殊的动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解释中的大问题的核心意义,也为更加细致的阐释革命时代的中国历史提供了可能性。
评分不知有多少大好青年倒在这条血路上。
评分我得承认,对这个领域,我不大感兴趣。但无论如何,只有兼听,才能明事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