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奇教授是美国汉学界以精英观点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他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作者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并剖 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
被同一个党在同一个时间里既视为太激进,又视为太反动 ——这便是他的死,他死后仍然难以被描述清楚的人生。
评分1997年列文森奖作品。 通过中国人的人际网络定义个体身份,从而消解观念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具体空间的不同,重现个人选择,从而消解时间的重要性。 就这么把宏大叙事解构掉了。 人们说这本书用身份、人际网络、空间、场所,对“中层理论”的历史书写做出了尝试。 可是,中层理...
评分书籍是2010年版本,读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常识错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著者的错误,尚待考证原文。 1.p155,言及沈定一于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但检索所致,该年,1924年,于广州召开的是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的是国民党融共问题。而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于广...
评分被同一个党在同一个时间里既视为太激进,又视为太反动 ——这便是他的死,他死后仍然难以被描述清楚的人生。
评分1997年列文森奖作品。 通过中国人的人际网络定义个体身份,从而消解观念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具体空间的不同,重现个人选择,从而消解时间的重要性。 就这么把宏大叙事解构掉了。 人们说这本书用身份、人际网络、空间、场所,对“中层理论”的历史书写做出了尝试。 可是,中层理...
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浙江籍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其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活动,将空间视角带入历史分析中,剖析他复杂的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革命者的选择与命运,在他的笔下像侦探推理小说一般展开。作者在开头就以倒叙的手法,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运用适度的想像,为读者展现了沈定一被暗杀的情景。是谁杀了沈定一?又为什么要杀他?这些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并不是要找出那个暗杀的真凶(尽管他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推理手法分析了几种可能性),而是要通过沈定一的传奇经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革命并不是主要只依靠非个人的社会、经济力量或意识形态斗争就能解释的过程。相反,革命是男人和女人们的故事。这些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推进力中的人们,常常是别无选择
评分历史研究中的关系学应用
评分视角独特,另辟蹊径~
评分『身份的含义比其现实的威胁似乎更重要』,又及推理小说式写法着实精彩
评分1、循名不责实是国人的心理习惯(也许是人类的共同心理),所以无可避免误解与冲突。2、五四的宽容、实验精神止于其政治上的不断失败,对秩序的崇敬是不断败退、而不是一夕崩溃。3、对立形成后,无道理可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