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勞(Peter Blau,1918-)生於奧地利,在20世紀40年代移居美國。他於1952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並在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執教。至今已發錶一百多篇論文、十多本著作,其中有《科層的動力》(1955)、《社會生活中的交換和權力》(1964)、《美國職業結構》(1967,與O・D・Duncan閤著)、《不平等性與異質性》(1977)和《機會結構》(1994)。
布勞的學術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並已超齣瞭社會學的範疇。他對正式組織的研究有開拓性的影響;他對階層的研究給該領域帶來瞭一個新的方嚮;他對交換理論的研究至今仍是學者們研究微觀與宏觀社會結構二者聯係的一個關注點;而他晚年緻力於發展的則是一整套關於社會結構的正式理論。
至今為止,布勞已獲得多項榮譽。他是美國文理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成員,曾擔任美國社會學學會1973-1974年的主席。美國社會學學會已授予他索羅金奬(1968)、傑齣學術奬(1980)、社會學界傑齣服務奬(1981)和傑齣學術事業成就奬(1996)。
《現代社會中的科層製》內容簡介:社會科學傢對科層製結構和動態研究的濃厚興趣有許多來源。最顯著的來源,是現代社會中大規模正式組織的空前發展。在那些組織中,如果要達到組織目標就要發展等級製度,並用它來管理社會機器。當然,決定這樣的組織發展步伐的還是大公司和大工業、大政府、大規模武裝組織,還有近些年發展的大勞工組織。
韦伯的科层论无法避免自身的谬论,甚至没有跳出思维的枷锁。而与其说到得了诺贝尔的西蒙,还不如中国的官民两分更让人得以思考。这当然,其理论不能和现在社会的认识相比,因此著作算是一部有时代性的著作。 如何解决金字塔科层与权力分配,如果没有权力那么要科层来做什?那...
評分韦伯的科层论无法避免自身的谬论,甚至没有跳出思维的枷锁。而与其说到得了诺贝尔的西蒙,还不如中国的官民两分更让人得以思考。这当然,其理论不能和现在社会的认识相比,因此著作算是一部有时代性的著作。 如何解决金字塔科层与权力分配,如果没有权力那么要科层来做什?那...
評分韦伯的科层论无法避免自身的谬论,甚至没有跳出思维的枷锁。而与其说到得了诺贝尔的西蒙,还不如中国的官民两分更让人得以思考。这当然,其理论不能和现在社会的认识相比,因此著作算是一部有时代性的著作。 如何解决金字塔科层与权力分配,如果没有权力那么要科层来做什?那...
評分韋伯學說的演繹
评分一本有主體意識的教材,一些非理想類型層麵的科層製討論,一點遺留給後來人進思的問題~
评分介紹科層製的最好的入門教材。
评分啃完瞭 深入淺齣 簡明好懂 翻譯好評
评分打破瞭我的一些刻闆印象和固有偏見,科層製不同於官僚製。科層製深入人心,目前難以找到閤理替代,因此需要瞭解其興起、運作以及優缺點。不過講具體案例的時候,有些地方我不是特彆看得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