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颖颐
出品人:
页数:147
译者:雷颐
出版时间:2010-7-1
价格:1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02532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唯科学主义
  • 历史
  • 郭颖颐
  • 中国近代史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海外汉学
  • 唯科学主义
  • 现代思想
  • 科学哲学
  • 中国思想
  • 知识论
  • 理性主义
  • 现代化
  • 思想史
  • 批判思维
  • 科学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唯科学主义者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一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作者简介

郭颖颐,1932年9月3日生于上海,1950年去美国。1954年获布朗大学文学士。1956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959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2年加入美国籍。1959-1961年任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讲师、助理教授。1961年起任夏威夷大学教授。1963-1964年任亚洲研究中心夏季讲习会主任。1965-1967年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现代中国史访问教授。1969-1975年任夏威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1982-1983年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后曾任夏威夷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为该校历史系荣休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知识分子史等。

目录信息

第一篇唯科学主义的根源
第一章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
科学的流行
唯科学主义的实质和演变
唯物论的唯科学主义
经验论唯科学主义

第二篇唯物论唯科学主义
第二章哲学的唯物主义者吴稚晖(1865―1953)
科学概念
对传统文明的批判
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宇宙
人类及其生命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者陈独秀(1879―1942)
科学概念
对传统文明的批判
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第三篇经验论唯科学主义
第四章实用主义者胡适(1891―1962)
科学概念
对传统文明的批判
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第五章三位科学家
对传统的批判
人生信条

第四篇唯科学主义的胜利
第六章1923年“科学”与“玄学”大论战
序曲
论战
评价
第七章论战之后: 教条的终结
关于中国社会史本质的论战
“独立的”唯物主义者
其他方面的唯科学主义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前研究科玄论战的时候参考过其相关部分。完整阅读一遍之后受益更多,尤其对吴稚晖、陈独秀、胡适、丁文江、任鸿隽和唐钺的评述,虽然述多评少,但是评价都非常精当。 本章可以作为非常好的科玄论战“科学派”主要人物思想评述,而且也非常注重科玄论战...

评分

首先,把“科学”与“人生观”放在一起成为辩论双方的标签,就是很奇怪的。科学屡屡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那么它何以侵入“人生观”的领域并挑战该领域中既有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最恰当的答案是,西方科学、包括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本身就并不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仅...  

评分

首先,把“科学”与“人生观”放在一起成为辩论双方的标签,就是很奇怪的。科学屡屡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那么它何以侵入“人生观”的领域并挑战该领域中既有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最恰当的答案是,西方科学、包括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本身就并不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仅...  

评分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前研究科玄论战的时候参考过其相关部分。完整阅读一遍之后受益更多,尤其对吴稚晖、陈独秀、胡适、丁文江、任鸿隽和唐钺的评述,虽然述多评少,但是评价都非常精当。 本章可以作为非常好的科玄论战“科学派”主要人物思想评述,而且也非常注重科玄论战...

评分

首先,把“科学”与“人生观”放在一起成为辩论双方的标签,就是很奇怪的。科学屡屡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那么它何以侵入“人生观”的领域并挑战该领域中既有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最恰当的答案是,西方科学、包括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本身就并不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其实可以作为“跨语际”的一个研究典范:scientism如何在中国被囫囵吞枣,也被争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非常ironical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然后在30年代的论争中被双方作为共同前提。如此,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scientism却获得不争的“合法性”。郭老爷爷在Lydia Liu提出这个口号之前,做了一个远比她的书中所有的个案研究精彩去了的个案。——由此也可见,口号啊!标题啊!要出名的各位还是得当标题党。

评分

有些立论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感觉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看看这书初版于60年代,顿觉作者是一个有着敏锐学术嗅觉的人。

评分

近代思想史必读书,光书名就澄清和说明了不少近代思想史上的不少问题。

评分

中国知识界自二十世纪伊始将科学视为一种教条、意识形态实体、建立人生观的必备条件。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主义在在显示出对科学力量的特殊理解、对传统的批判以及其作为一种替代性宗教的反讽,分化为二支:吴稚晖和陈独秀承袭唯物论一支,前者为哲学唯物论辩护,后者自科学一元论的支持者转而融科学与社科为一体,却未解决人类究竟被动遵从规律法则还是主观能动的辩证;胡适、丁文江、任鸿隽和唐钺承袭经验论一支,一反休谟式的极端怀疑论倾向,借实证归纳的方法,强调因果律、渐进地接受西方文明并以多元观点透视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围绕精神对物质的优先性展开,并以唯科学主义派全面获胜,却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取得科学终极性、社会史研究重组史实以适应科学方法、抛弃机械唯物论、贬黜经验主义的自由意志以便社会实践科学化,终由某超级思想体系一统天下。

评分

可能因为作者对儒学了解的限制,对科玄论战中张氏的理学思维以及新儒家并没有进行相关论述,而且也没有看到科玄论战中文化保守主义可能存在的启蒙反思倾向,不过瑕不掩瑜,对科学主义认知以及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方面,此作自是使己收获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