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现任报社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著作名称:《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这一代的事》《回家的感觉更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记忆的脚注》《故事》《今朝风日好》《绝色》《青玉案》《记得》等。
龙年董桥七十了,与董桥一起收藏小怀旧版……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散文,每篇篇幅均不足千言,初看这样小幅面的轻描淡笔不关痛痒,但细读可见细细缀缀的文化风情。文中以文化故人典故为多,看着像是旧日流水帐重数,底下散出的是对昔往烟水的温存眷恋。
董桥记人忆事,和以前读到的雕琢的董桥不同,这本,散淡而随意,果真叫白描。 我情愿一页一页地读完一千部纸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银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叶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感觉仿佛跟镶在镜...
评分董桥的人名早就听过无数遍,朋友圈的所谓“美文分享”也经常会出现他的文字。然而,只爱翻纸质书的我,因着这一点“高傲”的脾气,竟从未点进去看过,哪怕浏览。这次,一下子买入来他五六本书。从《白描》起步,也正是它,第一次让我读小品文读出了小说的感觉——欲罢...
评分一代代的老去,一代代的人物远去,留下多少宝贵的精神财产令人仰止。在旧时月色里,陪着作者一同去瞻望那些可亲可敬的学者、长者。 岁月让人遗憾让人伤感,总是在不停的走,不停的成长,不停的感悟,不停的失去,不停的淹没。 最后,只能在旧时月色中,凭吊,感伤,落寞。
评分说起来,董先生这套集子实在是贵了些——十来万字,竟要39块钱。不过布皮细纸,有意思的故事,配上大家淡淡然的笔调,捧在手里实在让人欢喜。哪里还顾得上那几个钱呢? 都是几百字的短文,没写什么大学问,小情趣倒是不少,算是非常标准的轶闻录。董先生作为民国遗老,谈的轶...
评分人品爆发跟着董桥老师的《纽约纽约你别亮灯》改了一首小民谣。词差不多了,曲也脑内稍微脑补了一下,不过编曲这么复杂的事情还是等改日有空再说吧... 原文很美,《白描》中目前读到的最带感的一篇小品。 纽约纽约你别亮灯 她说停电那个深夜 她在纽约的公寓 点亮 一根蜡烛 敲...
三纸无驴
评分看到五十页,觉得可以打四星;看到一百页,觉得也就值个三星;通读完之后,只觉得是个二星;估计整个系列八本读下来,只能打一星了...像“大学问家南怀瑾”这种梗我都不稀得说了;各种邻家小姐太太和先生都“一口英文优雅得不得了”的腔调,深深让我回忆起了大学四年耳边充斥着的“新东方老师的英语好的不得了”的余音袅袅~当然,陈梦家、余英时、赵紫宸(他甚至连名字都没出现,只是作为陈的岳父闪现了一下)啥的还是很不错的,只是用来装点门面就未免太屈就他们了些......
评分董桥说起名人掌故来头头是道,仿佛自己也因为熟知轶事而身骄肉贵,可以被奉若神明。其实说穿了他就是个马屁精,虚的很。除了有点钱,搞搞收藏的字画、古玩,写点风花雪夜的文章,似乎别无所长。学贯中西其实就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显摆。硬要在文章里故弄玄虚搞点高深莫测的英文单词才过瘾。仿佛读者个个都是白丁、傻瓜。他的每本书似乎都是一个套路,如数家珍的各种攀龙附凤,并无深意可以咀嚼。
评分最好一直都活着
评分“气韵之说其实是自赏的孤芳。每一代都有不少带气韵的人,这些人在马背上看遍了茅店月色和板桥残霜,到了乌啼时分忽然有些感悟,有些寂寥,枯坐逆旅静听阶前点点滴滴的雨声,心中一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