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劉小楓 哲學 思想史 文化 文學 虛無主義 中國 隨筆
发表于2025-02-11
拯救與逍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拯救與逍遙》係劉小楓的代錶作,曾引起中國學界很大的震動。本書討論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並以比較的方式展開討論。比較的雙方是東西方的文化形態,其實質在於承擔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之際的不同的價值和道路。
本書的比較並非坊間流行的泛泛之論,言約指博,而文辭犀利,在特定方麵充分反應瞭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爭論。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觀的態度對東方文明中諸因素作瞭深入探討,並對西方文化語境中的特齣人物與思想進行瞭詳盡分析,彰顯既往文化比較之誤區乃至荒謬,以突顯在本書中,作者所涉獵的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承擔之際可能的希望與真理之路。
本書開篇分析瞭價值現象學的精神衝突;緒論研究瞭詩人自殺的意義,以下五章係統詮釋瞭中西方思想在社會價值、文化背景、文學意義及思想形式上的異同。全書結構清晰、理論深刻、觀點新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文化背景、文學意義及思想形式上的異同。
劉小楓,1956年生,四川重慶人。1978年入四川外語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82年入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5年到深圳大學中文係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爾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山大學哲學係、重慶大學的教授。主要著作有《詩化哲學》(1986)、《拯救與逍遙》(1988)、《走嚮十字架上的真》(1994)、《這一代人的怕和愛》(1995)等。
4.6 此書厚重而不艱澀,雖多有繞語,但不乏柔動與深刻的命運發問。書中所提文詩哲皆有所涉獵,儒釋道耶的浸入,虛無主義的纏繞,信仰依托地悲劇呼告,都曾是我自身命運的掙紮與思渡。年輕時期的劉偏嚮於西方基督神學的拯救,文字不免情感化,屬於非理性哲學的流溢。 輕視瞭中國的古老文明的涵納與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讀過德國古典哲學迴過頭來,此書學術價值較低。
評分劉小楓一傢之言,受益匪淺。越往後越難讀,前邊東西文明比較還能依據常識來比附,但最後批判薩特虛無主義,就隻能半信半疑瞭。
評分現在看來也寫得很好啊。據說1988年版有齣現過“中止中華文化”這樣的激烈主張,這版已經沒有瞭……
評分此書頗具啓發性,劉小楓從對生命的終極關懷齣發論述東西方思想價值判斷的衝突和取捨。其整體論述具其自身的完整性與係統性,但我認為最齣彩也是最讓我引發共鳴的一章還是緒論《詩人自殺的意義》,它是整本書的綫索,是其精神主旨的揭示。它直言瞭如是的睏境:“為瞭信念而活的詩人終於自殺瞭,虛無主義已侵入詩人的骨髓,所有傳統的價值信念都進入瞭末日審判時代”。但同時這本書固也有不足,整本書宛若一部大型閱讀理解,部分觀念主觀性過強。且《天問》一章的旁徵博引讓我覺得略顯臃腫,大可精簡一些。故我們大可以批判的觀念去審視這本書,畢竟著書本就是作者抒發主觀看法的方式,但書中提齣的嚴峻的衝突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誠是需我們不得不進行頗為沉重的思索:麵對人生與生俱來的欠然應如何找尋絕對的精神?故何處為完滿,何處為終結,何處為救贖?
評分你覺得還能指望什麼呢?
最近真的处于纠结的惶恐的状态,不仅仅是因为意识到人活着的虚空的状态,更是因为意识到人的局限,在自然面前,人到底算什么?脆弱不受保护地来,艰辛而又充满不确定性。 我们现在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思考或者愿意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物质充盈的世界...
評分我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读书报告”中基本上交代了自己与刘小枫先生的“学术因缘”。文字末尾有这么一截:至于(毕业)论文选题中的“意象”与“理想”,代表了我这么一个身处世纪转折点的八○后的学问态度。高中诗歌教学中给学生诠释“意象”常以“物象”为对照...
評分一年前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将此书阅完,当时被刘小枫颇有性格的言辞所吸引,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观点在当代比较文学界有着特立独行的意味。当下比较文学的研究生们并没有厚实的基础对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有良好的认知力,所谓学贯中西学贯古今不是口头上轻而易举就喊出的口号,确实...
評分 評分重新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昔日读此书的激动已经不再,留下的是一种激情的灰烬。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 不过说回来,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
拯救與逍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