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万米高空,潜下最深海沟;给自己注射患恶性病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盐酸以及各种各样简直没法说的东西……他们一次次将自己的肉身推入未知的险境,却欣然而往,冷静记录,甚至为结果而雀跃。
他们不是“疯狂科学家”,是一群曾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
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说:“如果你不会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就不要拿别人来做。”本书中的这些人无疑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用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这一系列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
特雷弗•诺顿(Trevor Norton)退休前为利物浦大学的海洋生物学教授,现与妻子居住在海边,专门从事写作工作。他此前的作品均与海洋有关,这是他所写的第四本科普读物。
朱机,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神经生物学博士在读,常年担任《环球科学》译者,其他译作有《疯狂大脑:可怕的科学》、《恐怖人体:可怕的科学》、“探索频道•少儿大百科全书”之《人体》分册。
和Otto去嘉定的路上,谈起正在看的《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他立刻想起诺贝尔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的故事,他们认为胃溃疡是由细菌引起的观点一开始不容于世,“我很诧异,为什么很多的科学工作者对于新观点总是深恶痛绝,百般诋毁,必欲除之而后快?...
评分标题化用了我最爱的书《月亮与六便士》的梗。对于这类人,无论是投身艺术还是投身科学,都是最令我肃然起敬的,他们的名字叫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英雄。但当然,前者偏向于自我,后者更偏向于无私的利他,因而后者更加可贵,更加适合比作摘月人以区分他们遍布整颗行星的只顾低头...
评分 评分文笔生动幽默,故事也很吸引人。有点重口味,因为书的副标题是“自体实验者奇闻录”,所以医学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这本书不是介绍单一的实验,而是以一个领域的发展为主线,把多个故事联系起来,例如通过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的外科学发展介绍麻醉剂的发展。 顺便推荐同一系列...
多年以前一位豆瓣友邻送我的书,今天才读。真好看。“自体实验奇闻录”这个题目有些不太明确,实际上书写的是近两百年来欧美那些为了推动科学进步而用自己做实验,或是亲身冒险尝试的人,主要是科学家。每一个故事都是惊悚的冒险,不少人终身残疾或是牺牲。而全书淡淡的幽默,反而带给读者无尽的悲壮。我们常说科学昌明,常说西方科学的发达,就好像这些是自然而然无险无惊发生的,是理论的必然结果。却难以想象这种亲身尝试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或者干脆说是一种文化精神。我国也有神农尝百草,但要说文化基因里,这种为科学献身的事情恐怕不太多(这里的献身指的是真献身,拿自己做实验,吃自己配的药打自己做的疫苗,不是废寝忘食几十年或是亲人去世不管不顾那类),倒是为政治献祭的比比皆是。
评分科学家不光是一群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的geek,也有许多敢拿自己做实验的勇士,有故意让自己感染致命病毒的,有亲自去闻毒气的,他们的勇气和执着令人惊讶。
评分一本关于各种自体实验的书。看到不小心把埃博拉病毒注射到自己的那段,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评分一晚上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剩下的整整半本。初读之时那一个个科学怪人一般的样貌,逐渐在脑海中成为一种混合着可怖与可敬的形象。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理当歌颂他们”,为了他们自己的生命,也为了所有人的生命。
评分整本书都是异常惊人的故事,看一章就得歇歇,要不承受不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