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是一本关于个体心理学研究的通俗读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和阐明人生道路与人生意义。书中,阿德勒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宣告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病逝。
主要著作:《超越自卑》《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合作是阿德勒本书所有观点的核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患有神经症的根本原因是他没有合作的能力,而没有这种合作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没有帮助他或她在早期培养起这种能力。 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经典流派,我觉得他的学说的大部分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其实也是和许多...
评分1986年,安徽宣城 新华书店,高中生的我,进去瞧了瞧,看了看封面,读了读前言,翻了翻内容,读了两段文字后,决定花1.60元买下来。不贵,真的。(1984年年底的通货膨胀,令万元户已不再是罕见了。) (如果你想知道当时的封面 ,可以看一眼:http://www.douban.com/subject/1...
评分总算看完了。感觉每个心理学大师都有自己特定的立场,而且能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发现的理念结合起来,解释的都挺完美。这位大师的立场就是把心理问题归结到合作上~用个没有嘲弄意味的比喻,很像“盲人摸象”。 个人很喜欢本书结尾他对于婚姻关系的解说“我们居住在地球上,...
评分“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
评分其实这是读书笔记作业的摘录。。。 这里只是谈一谈我看过此书后的感受和反思。 心史老师说,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说得没错,至少我选择心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对自己有...
我的阅历不够吗?看不到价值吗?
评分“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至涵盖儿童环境的全部为止。”这一点,最让我动容。因为依恋母亲、信任母亲,经由这条纽带,便会爱母亲身边的人,爱她领我阅览的社会。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评分看不太下去。。哎
评分这部作品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人们要在职业、爱情和广义的友谊方面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这样才能够完善自身。人们在这三方面出现问问题,都是合作能力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人们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基本准备或者征兆。问题的解决就是找到当初的根源,找到当初产生问题的根源,意识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那么可以大大地改善自己的合作能力。在作品涉及的各个方面,作者的分析当中有一些很经验、很实用的观点。不过在问题的解决方面,本书提供的解决方向没问题,只不过实际操作上显得薄弱。
评分没有工作的日子,我躲在寝室里,冲一杯雀巢咖啡,开始读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童年至今的成长经历一路跑到脑海,窗外有时阳光,有时阴霾,一切都在发生改变,一切都会好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