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中有一些核心矛盾构成了作者凡勃伦论述的主干,如生产性活动与侵占性活动、和平倾向与掠夺倾向、炫耀性消费与讲究实用、炫耀性有闲与劳苦贱役、歧视性倾向与非歧视性倾向、万物有灵与因果律等。在这些互相矛盾的性格倾向或精神状态之中,作者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反思能力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有闲阶级文化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演进的历史画卷。
这次在Scarabeo 5上真是忙里偷闲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还真是挺有趣的,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例子都是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或自己身上轻松找到的,虽然作者的语调也实在尖酸刻薄了一点…… 不过还真有点超凡脱俗的感觉,感觉他就是站在一个外星人的角度来观察地球人的,所以才能这么冷...
评分 评分刚看到第三章;凡伯伦将财富积累与富人起源做了分析,金钱与社会地位,有钱与有闲之间的紧密关联悉数道来。 页页翻来,似乎更像读了富人生活史。有意思…… 回瞰中国的有闲阶层似乎只能从媒体上爆出其如何在财富积累的初始阶段大加挥霍,更带有暴发户的潜质,而礼仪、社交、...
从人类未开化的阶段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有闲阶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好不容易爬到有闲阶级衍生出来的鄙视链顶端,却发现自己又已经被别人踩在脚下,鄙视链像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庞然大物。有闲阶级歧视劳动、大肆消费,用金钱竞赛把自己的品味表演发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们看来,明显有闲、明显消费才是值得炫耀的。金钱可以创造生产,但也可以毁掉一切。有闲阶级是炫耀,是虚荣,也是社会地位的体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挥霍金钱事关有闲阶级的荣誉和尊严。当明显有闲随着身份制的消灭和生活圈子的扩大而渐渐消失时,明显消费的作用就会更加充分显露。也正如凡勃伦所言,世上没有一个阶级,也没有一个国家,会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完全不顾面子。要不怎么会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俗语呢。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谁也逃不掉。
评分所谓阳光之下无新事,然而翻译也是不太好。
评分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主张浪费和炫耀而非个人享乐是经济发展动力。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观点:人们会提高效率满足自己的浪费,但所以根本停不下来,所以效率提高没能解放自己。这个通俗译本很简单。
评分所谓的社会“上层”们主导着社会生活的准则,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生活。每个阶层的人都在努力向上以期成为“有有闲阶层”,至少在表面维持。如果达不到,他们就会焦虑,自尊受挫等等。 “有闲阶层”两个重要特征,不事生产,消费浪费。出于对其的模仿,而第一特征大部分人有很难做到。所以我们都会选择浪费性消费以彰显自己的金钱与社会地位。华丽,流行,妨碍劳动甚至有害身体的生活方式表明浪费得起。 “有闲阶层”与最底层的“懒汉”在某种程度讲是相同的,具备赌博,劫掠等特征。这也就造成了《反社会的人》中的中产衰落现象。
评分有闲阶级人类分工的自然结果。人类的活动分为侵占性(非生产性)和奴役性(生产性),有闲阶级从事侵占性事务,这给他们带来荣誉感,认为劳动是低贱的。有闲阶级会让仆人和妻子作为代理通过炫耀性有闲来强化荣誉感,这影响了女性审美,随着经济及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发展,财富成为荣誉的象征,对事务的占有变为财富的竞争,炫耀性有闲转变为炫耀性消费。而随着等级制度的消逝,妻子变为有闲阶级唯一的代理人,通过代理性消费来强化荣誉感,本质上还是奴役关系的体现。 财富最多的人会影响每一阶层的人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人总是在追求比自己高一阶层的生活方式,高价物品会增强人们的荣誉感,也逐渐会影响人们的审美,造成明显浪费,而相反我们会认为消费低价物品是可耻的,认为便宜没好货。手工劳动也是一样,人们对机器的反感其实是对物品平凡性的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