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心 理 學 簡 介
第一選 威廉·詹姆士,摘自“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觀其現象及産生的條件,無非心理生活之科學。所謂心理現象,即我們所稱之情感、願望、認知、推理、決策等,諸如此類。
第二選 約翰·B·華生,摘自“行為主義學傢眼中的心理學”,《心理學評論》
在行為主義學派看來,心理學應是一門純粹客觀的、實驗的自然科學的分支。其理論目標在於預測和控製行為。
第三選 瑪麗·惠頓·卡爾金斯,摘自“韋爾斯利學院的實驗心理學”,《美國心理學雜誌》
1892年鞦天,一門名為“心理學,含實驗心理學”的課程在韋爾斯利學院開設,並被列為高級心理學選修課程。
第四選 W·托德·德凱和D·M·巴斯,摘自“人的本性、個體差異以及情境重要性: 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心理學新進展》
進化心理學傢的主要任務就是確定這些進化而來的心理機製,並瞭解它們的功能。
第二章 心 理 生 物 學
第五選 羅傑·W·斯佩裏,摘自“大腦半球的分裂以及意識覺知的統一”,《美國心理學傢》
換言之,大腦兩半球似乎都具有獨立的並屬於自己的感覺、知覺和概念,能通過自己的意誌、認知和學習經驗來指揮自己的行動。
第六選 詹姆士·奧爾茲,摘自“中樞神經係統與行為強化”,《美國心理學傢》
有關奬賞的大腦研究被視為研究學習的生理機製的基礎或至少是入門。
第七選 巴裏·L·雅各布,摘自“血清素,肌肉運動以及抑鬱癥相關精神障礙”,《美國科學傢》
我們的研究顯示,有規律的運動對治療情感障礙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如果某種類型的抑鬱癥存在血清素缺乏的癥狀,那麼增加興奮性肌肉運動或進行某種形式的重復肌肉練習,如騎自行車或慢跑,都將有助於緩解抑鬱的癥狀。
第八選 羅伯特·普洛明,摘自“環境與基因: 行為的決定因素”,《美國心理學傢》
近年來的行為遺傳學研究業已證實,遺傳因素對行為發展中的個體差異起到顯著而且往往是實質性的影響,然而有些矛盾的是,這些研究也同樣支持環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感 覺 與 知 覺
第九選 庫爾特·考夫卡,摘自“知覺: 格式塔理論介紹”,《心理學報》
格式塔理論絕非簡單的知覺理論,甚至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的理論。不過它發端於知覺研究,而且有關該主題的研究是迄今完成的實驗工作裏較為齣色的部分。
第十選 羅伯特·L·範茲,摘自“新生兒的圖案視覺”,《科學》
齣生5天的嬰兒注視黑白相間圖案的時間要多於注視單色圖案錶麵的時間,這錶明他們生來就具有知覺圖形的能力。
第四章 睡 眠 與 意 識
第十一選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摘自“夢是願望的滿足”,《夢的解析》
至於動物究竟做些什麼夢,我可無從知道。但我記得一個學生曾告訴我一個諺語:“鵝夢見什麼?”迴答是“夢見玉米”。夢是願望滿足的整套理論,幾乎就概括於這兩句話中。
第十二選 尤金·阿瑟林斯基和內森·剋萊特曼,摘自“睡眠中的眼動周期及其伴隨的現象”,《科學》
實驗中,眼球運動,腦電圖波形模式,以及自主神經係統的活動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而完全不是隨意性的,這一事實錶明,這些生理現象,似乎也包括做夢,很可能都是睡眠中某一特定層麵大腦皮層活動的錶現形式,在睡眠過程中常常都會遇到。
第十三選 艾倫·霍賓森和羅伯特·麥凱利,摘自“大腦是夢的發生器: 夢的激活整閤假設”,《美國精神病學報》
這一新的理論暫時還無法解釋夢的體驗中情緒方麵的因素,但我們認為這部分情感體驗的産生是由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的激活造成的,這與我們熟知的感覺運動通道的激活有著對應的關係。
第五章 學 習
第十四選 伊凡·P·巴甫洛夫,摘自“條件反射: 對大腦皮層生理活動的研究”,由G.V.Anrer翻譯和編著
我把這一類新的反射命名為條件反射,以區彆於天生的反射,或無條件反射。
第十五選 約翰·B·華生和羅莎麗·雷納,摘自“情緒條件反射”,《實驗心理學雜誌》
從最近的文獻中可以發現,人們對各種類型情緒反射的條件化的可能性有頗多揣測,但始終欠缺該方麵直接的實驗證據……本文作者近期緻力於采用一個實驗來檢驗以上推斷。
第十六選 B·F·斯金納,摘自“操作行為的塑造與保持”,《人類行為的科學》
當考察的對象是涵蓋瞭日常生活中所有復雜性的有機體行為時,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是無處不在的強化維持瞭行為的發生。
第六章 人的記憶
第十七選 理查德·M·謝福林和理查德·C·阿特金森,摘自“長時記憶的存儲和提取過程”,《心理學評論》
得以駐留在短時記憶的信息,有部分將會繼續轉移至長時記憶中,並且被永久儲存……我們假設信息一旦進入瞭長時記憶後,便不會消失。至於將來是否可以成功提取這些信息,就必須考慮間隔時間及乾擾信息等因 素的影響。
第十八選 勞埃德·R·彼得森和瑪格麗特·簡·彼得森,摘自“獨立字錶的短時記憶保持”,《實驗心理學雜誌》
研究目的是為瞭測試被試迴憶成績,被試看到信息,經過一段沒有其他乾擾的中間間隔時間後進行測試。
第十九選 安德爾·特爾維,摘自“什麼是情節記憶?”,《心理學新進展》
情節記憶,確切地講就是對親身經曆事件的記憶,換言之,它讓人能夠意識到在特定時間在一特定情境下經曆過的事。
第二十選 伊麗莎白·F·洛夫特斯,摘自“目擊者證詞的疑問”,《認知心理學》
將這些因素綜閤考慮,則必然會得齣如下結論: 在事件剛發生後即時提問的問題會歪麯目擊者對事件的記憶。
第七章 認 知 與 智 力
第二十一選 劉易斯·M·特爾曼, 摘自“比納—西濛智力測量量錶”,《臨床心理學》
我認為在對其他能力錶現水平做判定之前,先確定智力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十二選 羅伯特·羅森塔爾和列儂·雅各布森,摘自“教師期望效應: 學生智力測驗結果的決定因素”,《心理學報告》
被歸功於當今教育體製的智力提升,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得當而獲得,又在多大的程度上來自於教師或管理人員的期望呢?
第二十三選 珍妮特·希伯理·海德,摘自“兒童對性彆偏嚮語言的理解”,《發展心理學》
人們如何理解“他”這一代詞的中性用法?當他們見到這一代詞時又將對其作何種演繹?
第八章 動 機
第二十四選 亞伯拉罕·H·馬斯洛,摘自“動機理論”,《心理學評論》
確實,當食不果腹時,一個人唯一賴以生存的便是食物。然而當一個人得到瞭充足的食物並不愁飢餒時,他的欲望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第二十五選 阿爾伯特·班杜拉,摘自“自我效能感: 行為發展理論”,《心理學評論》
效能期待則是對自身是否能夠完成特定的行為的期待。
第二十六選 愛德華·L·德西,摘自“工作: 何人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今日心理學》
我們要學會給予他人正麵的語言支持,而不應依賴於奬勵或威脅的方法。
第九章 情 緒
第二十七選
沃爾特·B·加儂,摘自“詹姆士朗格情緒理論: 批判及備選理論”,《美國心理學雜誌》
以下這句話能最恰當地描述這個理論: 當丘腦的運作被喚起之時,情緒所獨有的性質便被賦予到簡單的感覺上。
第二十八選 保羅·艾剋曼、E·理查德·索倫森和沃倫斯·V·弗裏森,摘自“麵部錶情之泛文化元素”,《科學》
我們和伊紮德在有文字的文化中的研究結果,以及我們在前文字文化中得到的大部分結果都支持瞭本文的觀點,即人們的情感錶現中包含著泛文化元素。
第二十九選 羅伯特·J·斯滕伯格,摘自“愛的成分”,《愛情三角理論》
大量證據顯示,親密、激情和承諾在愛情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遠非其他因素可比。
第十章 人的發展
第三十選 讓·皮亞傑,摘自“兒童智力發展階段”,《曼寜格診所公報》
我將把智力發展主要劃分為四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語言齣現之前的感知運動階段;第二階段,在2到7歲左右,齣現在真正的運算之前的前運算階段;第三階段,7到12歲左右的具體運算階段(依賴於具體對象);第四階段,12歲以後的形式運算階段,或命題運算階段。
第三十一選 瑪麗·安斯沃斯,摘自“母嬰依戀”,《美國心理學傢》
喂食過程、身體接觸、麵對麵的交流或是嬰兒哭泣的時候,總之,母嬰之間的互動能夠讓嬰兒對母親形成一種依賴性期望,一種工作模型,把母親多多少少看作為能提供幫助、能夠依賴的形象。
第三十二選 愛蓮娜·麥考比,摘自“性彆及兩性關係: 發展的視角”,《美國心理學傢》
我們對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相處方式,性彆特徵一定以某種途徑蘊含在社會行為中,而當我們把與各類社交夥伴的相處方式放在一起考慮時,就容易忽略這種性彆特徵的錶達途徑。
第十一章 人 格
第三十三選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摘自“心理裝置”,由J.Strachey翻譯
自我追求快樂,迴避不快樂。
第三十四選 硃利安·B·羅特,摘自“外部控製與內部控製”,《今日心理學》
我下決心研究內在控製和外在控製(I E),即認為能獲得強化是自身行為所緻還是外在的因素所緻。能推動我研究的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麵,其一是對個體差異的興趣,其二是想要瞭解人們如何理解復雜的社會情境。
第三十五選 羅伯特·麥卡利和保羅·科斯塔爵士,摘自“利用測量工具和觀察者評估大五人格模型的效度”,《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日益增多的研究傾嚮於支持大五人格模型這一反復齣現且比較全麵的人格特徵分類。
第三十六選 海澤爾·羅斯·馬庫斯和西諾布·凱塔亞馬,摘自“文化與自我: 認知、感情與動機”,《心理學評論》
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發現在日本和美國,人們對於自我、他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居然有如此之不同,著實令人吃驚。
第十二章 應 激 與 調 節
第三十七選 漢斯·塞裏,摘自“應激概念的演化”,《美國科學傢》
應激是身體對作用於它的任何需求的非特異性反應。
第三十八選 理查德·拉紮勒斯,摘自“關於日常睏擾研究中的謎題”,《行為醫學雜誌》
我們將日常睏擾定義為日常生活中對當事人産生重要影響且有損或威脅其個人幸福的經曆和狀況。
第十三章 變 態 心 理 學
第三十九選 大衛·L·羅森漢,摘自“瘋人院中的理智者”,《科學》
就其核心而言,能否將神智健全與精神錯亂相區分,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即判斷得齣診斷結論所依據的顯著特徵是否應歸結於患者本身,還是來源於觀察者發現他們(顯著特徵)時的客觀環境。
第四十選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摘自《抑製,癥狀和焦慮》
假定焦慮的組成部分和來源確實如上文所描述,我們需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便是: 焦慮有哪些功能,它又會在怎樣的情境中重演?這個問題的答案好像顯而易見並且頗具說服力: 焦慮作為應對危險狀態的反應,無論何時隻要類似的情境再次發生,焦慮便會再現。
第四十一選 馬丁·E·P·塞利格曼,摘自“深陷無助”,《今日心理學》
我相信治療抑鬱的關鍵在於個體認識到他並非是無助的,而個體對於抑鬱的易感性取決於他以往掌控環境的努力(經驗)的成與敗。
第十四章 治 療
第四十二選 卡爾·羅傑斯,摘自“促進個人成長的若乾假設”,《個人形成論: 我的心理治療觀》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所有的假設,那就是: 如果我可以與他人建立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那麼對方將會發現他具有利用這種關係獲得成長、改變和人格發展的能力。
第四十三選 艾倫·T·貝剋,摘自“認知療法的本質及其與行為療法的關係”,《行為治療法》
但是,認知治療也可以狹義地定義為,一套關注患者的認知(言語或錶象的)及隱含在這些認知背後的假定、假設和態度的治療方案。下文中將介紹認知療法的一些具體技術。
第四十四選 馬丁·E·P·塞利格曼,摘自“心理療法的有效性: 《消費者報告》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傢》
我們該如何判斷心理治療的有效性?我們對此擁有功效研究及有效性研究兩種方法。
第十五章 社 會 心 理 學
第四十五選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摘自“服從的行為學研究”,《變態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40位被試中,有26人始終服從實驗者的指令,他們直到到達電擊發生器發射範圍內的最強烈電擊,纔停止懲罰受害者。
第四十六選 約翰·M·達利和比勃·拉塔內,摘自“何時伸齣援手?”,《今日心理學》
如果旁觀者中每一個人都知道有其他人在場,那麼他注意到險情並把此認定為緊急事態的可能性便越低;即使他認為發生瞭緊急事件,他采取行動的可能性也越低。
第四十七選 穆紮弗·謝裏夫,摘自“高級目標在減少群體間衝突中的應用”,《美國社會學雜誌》
當群體在達成高級目標中相互閤作時,這些群體的領導者們必須為建立相互理解和諧的關係做齣努力。
第四十八選 阿爾伯特·班杜拉、多蘿西婭·羅斯和希拉·A·羅斯,摘自“對媒介榜樣攻擊性行為的模仿”,《變態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當前研究結果有力地證明瞭接觸影片介導的攻擊性行為會增加兒童攻擊性反應。
聲明
索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