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深圳《晶报》等数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著有《拒绝伪正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评论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并曾获中国人大新闻奖、中国慈善新闻奖、中国廉政新闻奖、《南方周末》和搜狐举办的中国时评大赛一等奖、首都青记协举办的评论大赛一等奖。在多家电视台、电台做过评论节目嘉宾.并在多所高校新闻系开过评论讲座,备受学生欢迎。
本书凝聚了一个从业十年、仍在笔耕不辍的评论员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
它打破了传统评论教材的结构安排,以更符合评论写作内在规律的问题意识去安排章节;对写作规律作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评论的附加值”和“评论的写作效率”这两个核心概念;没有停留于评论写作的技术层面,而是尝试教学生如何积累作为一个评论员应掌握的非技术要素;本书特别重视案例,而且所选案例多数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和作品,这比单纯引用别人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更能把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实战经验完整地还原出来。
本书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非常实用的时评写作参考书,不但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上手,也可以帮助评论员走出误区,迅速提升自我。
实践书中提到过的“有想法就要马上写下来”和“读书要做笔记”。 第一讲 评论的准备 多读,多写,多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论,同时要有理性的分析。其中阅读可以按积累时段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读书一定要做笔记,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才不会轻易遗忘。有想法时及时组织语...
评分心里怀揣着下个学期的议论文写作怎么教,来看这本书。 第一, 避免浮躁。有些东西是不可教的,比如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只有通过读书来获得,比如写作中的思维的高品质,只有通过写作本身来习得。很多声称教你几招就能搞掂高考作文的书,基本上都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离写作的...
评分 评分觉得一个好的评论家应在时事洪流、人声喧嚣中有中流砥柱之作用,不过实际是所有人都太容易为自己的立场所左右,或为浪潮裹挟而下。 书中指出了很多评论的弊病,发现自己有不少。 评论者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当事人施压,而这种道德优越感对民众又是极具吸...
仅仅是还行,作者诚恳中透着一点洋洋自得
评分【没读完】正面例子:我写过。反面教材:有人写。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实战性!如何有效搜集和归类所看到的新闻、段子,新闻人应该具备广阔的社交人脉,看新闻不能只看报纸、电视上的常规,还应该多在论坛网页上找找内幕消息等等。不解的是作者没有指名道姓地推荐哪些网站值得一看,哪些方法适用于结交社会人脉。或许这些东西说的太多,本书会被边缘化为一本:“十个快速让你进入时评写作的小偏方”?最不喜欢的地方在于曹先生举正面事例时永远会有自己的文章和写作经验,列举反面例子的时候永远看不到的曹先生的名字落款。曹先生不是说永远不忘记要反思自己骨子里的恶吗?似乎我只看到了口号,看不到行动。为读者举出自己写作过程中体验的东西是的确能达到一种较好的可感、鲜活的效果,但这样的文字一旦密集,特容易造成读者的反感。反躬自省,曹先生本人是否做到了呢
评分2015年11月1日读毕,曹林这本书讲了他写时评的经验,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1)时评要讲附加值;(2)不要过于求速;(3)非技术性方面的思维和逻辑对写好书评更具有针对性,也就是梁启超讲的时评写好,要看有没有天分;要想写出来,可以教会;这里所讲的天分,应该并不只是天生的才能,更是后天长期积累形成的,不会在瞬间产生的能力。虽然有这些好处,但是从曹林在书中所举的自己的时评例子来看,感觉原则性的东西不坚定,价值观左右摇摆,感觉非常难受。
评分假如这本书里没有那么多【我写过一篇】【我曾经采访两会报道过】【我有过这样的一则时评】会给四星,另外他在微博上的姿态真够恶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