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撒尼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1903-1940)是美国”迷惘一代”的最后一位天才。如果说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的作品象征了爵士乐的1920年代,那么韦斯特的小说就是1930年代大萧条的最好写照。韦斯特短暂的一生产生了四部中长篇及若干短篇,然而他为数不多的作品却成了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他那无比敏锐的目光不仅看到了大众的苦难,还看到了苦难中的幻灭和幻灭中的荒诞。韦斯特以冷静反讽为基调的创作手法在当时也是独辟蹊径,这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日后 “黑色幽默”的先驱。
这是韦斯特的最后一本小说,名为《蝗灾之日》(1939),以好莱坞为题材,写了大众幻灭的愤怒,具有启示录式的象征意义,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反讽是韦斯特创作的最大特点,他的矛头瞄准着美国大众社会中的病态心理。韦斯特笔下的人物多是漫画式的,他并不追求表面的真实,而是以夸张的手法曲折地表现事物荒诞的本质。
可读性很强,吸引人一直读下去,作者描述的场景非常有画面感,尤其是陶德穿越好莱坞片场和末尾人潮拥挤的段落,就像电影镜头一样! 喜欢作者藻海的描述: “那片想象的水域是文明历史的海洋垃圾场。同样的,制片商也是梦想的垃圾场。想象的藻海!这里的垃圾量会越来越多,因...
评分作为west最后的长篇,这本仅13万字左右的长篇,为我们揭示的是好莱坞这个其妙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没有成功者:不管是主角、画家托德,还是老丑角哈里,矮子阿伯奇,牛仔厄尔,还有软木塞一样在浪上漂浮的费艾,前来休养的何默,在这里,只是挣扎,浮沉,一切都显得滑稽而怪异。...
评分 评分 评分大眾書局。
评分翻译惨不忍睹,在心里默默猜测原文。
评分翻译略显糟糕 这种小说应该读原文的 韦斯特真的是天才 除了美国梦以外 虚无被他分解成人生的片段——片场、结尾和那次醉酒
评分翻译惨不忍睹,在心里默默猜测原文。
评分迷失感,现实,盲目性,人性的扭捏,荒诞,无出路,哪里有出口,这是燃烧着躁动着世界,却如此空乏,可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