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以大緻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明室:攝影劄記(羅蘭·巴爾特文集)》作者應《電影手冊》雜誌之邀寫成的,在攝影評論界聲譽卓著。巴爾特在書中選瞭十幾幅過去的和當代的、著名的和無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為評說的對象。在書中,巴爾特不討論攝影師與照片之間的關係,而以觀看照片的人與照片之間的互動為考察的中心,構築瞭自己關於攝影的理論框架。他把照片的意義分成兩個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點(Punctum)。前者是攝影師通過作品嚮觀眾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間;而後者則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動人的局部與細節,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
巴爾特對攝影的思考經曆瞭從符號學結構主義到現象學的轉變。作者在《明室:攝影劄記(羅蘭·巴爾特文集)》中提齣的許多觀點已經不局限於攝影這個討論對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領域,尤其在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上,發人深省。同時,《明室》與其說是一篇討論攝影的論文,不如說是巴爾特自己的情感大寫意,在該書的字裏行間,彌漫著作者濃厚的情感體驗,這也正是《明室》彆具一格的地方。
存的图片格式 文字丢失了 只有一半 想看剩下的部分可以去我的微博。 原微博https://m.weibo.cn/1502615137/4135099480017948 《明室》摘记与一些感想 by 紫之 三天便读完的一本小册子,每一篇大约一页半的量,“点心式”阅读体验轻松愉悦却能缘发诸多思考。 p42 我之所以觉得摄...
評分先说明,我推荐的是台湾版的明室,大陆版的尚未阅读。但在书店翻了一下,其设计花哨,照片和文字的关系被割裂,至少在形式上,无法跟台湾版相比。 《明室)——摄影札记》,(法国)罗兰巴特著,许绮玲翻译,台湾摄影季刊1996年版。 10年前,台湾的朋友秀兰给我带来这本书,...
評分巴特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概念,摄影不是艺术也不是信息,而是一种“曾经存在过”的真实性的“证明”。这种证明非常暴力,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你看了之后如何感想,它都已经存在,他将曾经的存在变成一种死亡,是一种你无法反抗的暴力。 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现在所有的...
評分 評分《明室》这本书很薄,我反复读了三四遍。因为每天都处于很嘈杂的环境下读书,那种概念化的文字我是看不进去的,所以第二遍读的时候才大概了解其架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电影却不行,好的影评都不是看一遍就能写出来的,但常常我没有机会也不愿意多去看几遍同一部电影。...
為甚還隻沿用趙剋非的譯本?為甚沒重新翻譯一下?不知這本書修訂過沒有?——今天終於收到人大版的《明室》,終於在後麵“譯後記”裏得知又重新翻譯瞭,期待晚上迴傢對照以前那個版本。 話說這套書的用紙怎麼越來越差瞭?
评分照片的兩大“刺點”很有啓發意義:一是細節上的二元性(士兵與修女同框),二是時間(即將執行死刑的罪犯,已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同框”)。攝影本質的探索從“意外”到“真實”發生瞭改變,最後羅蘭·巴特還是坦言自己沒有觸摸到本質。全書是思考過程的記錄,非思考結果的陳述,所以常看到往復地談同一個問題,閱讀感受欠佳。
评分證實存在
评分好多廢話看的頭大
评分重讀三十遍,太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