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

明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法] 羅蘭·巴特
出品人:
頁數:180
译者:趙剋非
出版時間:2011-3
價格:19.8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29129
叢書系列:羅蘭·巴爾特文集
圖書標籤:
  • 攝影
  • 羅蘭·巴特
  • 藝術
  • 法國
  • 哲學
  • 羅蘭·巴爾特
  • 美學
  • 攝影理論
  • 明史
  • 曆史
  • 明朝
  • 帝王
  • 政治
  • 製度
  • 文化
  • 傳記
  • 學術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明室:攝影劄記(羅蘭·巴爾特文集)》作者應《電影手冊》雜誌之邀寫成的,在攝影評論界聲譽卓著。巴爾特在書中選瞭十幾幅過去的和當代的、著名的和無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為評說的對象。在書中,巴爾特不討論攝影師與照片之間的關係,而以觀看照片的人與照片之間的互動為考察的中心,構築瞭自己關於攝影的理論框架。他把照片的意義分成兩個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點(Punctum)。前者是攝影師通過作品嚮觀眾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間;而後者則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動人的局部與細節,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

巴爾特對攝影的思考經曆瞭從符號學結構主義到現象學的轉變。作者在《明室:攝影劄記(羅蘭·巴爾特文集)》中提齣的許多觀點已經不局限於攝影這個討論對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領域,尤其在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上,發人深省。同時,《明室》與其說是一篇討論攝影的論文,不如說是巴爾特自己的情感大寫意,在該書的字裏行間,彌漫著作者濃厚的情感體驗,這也正是《明室》彆具一格的地方。

著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以大緻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圖書目錄

上篇1 攝影的特性2 難以歸類的攝影3 以感動為齣發點4 操作者、幽靈和觀眾5 被拍照的人6 觀眾:趣味參差不齊7 攝影像意外8 無拘無束的現象學9 二元性10 意趣和刺點11 意趣12 傳遞信息13 繪畫14 齣其不意15 攝影的意義16 令人嚮往17 一元的照片18 意趣與刺點共存19 刺點:局部特徵20 並非刻意為之的特徵21 頓悟22 事後和寜靜23 “盲畫麵”24 推翻前言下篇25 一天晚上26 曆史像分界綫27 辨認28 溫室庭園裏的照片29 小女孩30 阿莉阿德尼31 傢庭,母親32 “這個存在過”33 曝光意念34 光綫,色彩35 驚愕36 證實37 停滯38 平靜的死亡39 時間有如刺點40 私生活/公眾生活41 仔細觀察42 相像43 傢族44 明室45 神情46 眼神47 瘋狂,憐憫48 被馴化瞭的攝影譯後記附論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摄影纵横谈”。没错,这的确是一本谈摄影的书,不过,如果你以为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取景、如何抓拍、如何使用快门光圈,那就大错了。作为法国当代思想大师、符号学家、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显然把摄影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来进行思考。那些梦呓般的自言自语...  

評分

《明室》的最大价值在于隐喻了摄影的无凌两可性,无论是结束的时间及结束的时间中的将来时、研点与刺点都在向世人暗示着摄影里的那道“中性”的大门,在真与假、个性与共性、存在与虚无之间游离,这才是摄影本源的气质。

評分

记忆的历史是美丽的。记忆是由一幕幕过场桥段,一张张泛黄照片构成的。 影像的本质是外在的,没有内在的东西。可是比起更深层次的思想来,影像的本质更难以接近,更神秘。 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更深刻的意义;它不能显现,却又明白无误的表现在那里,因为它...  

評分

如果有人问,谁被罗兰•巴特的名字吓到过,我会第一个举手,但是这本《明室》我第一次在书店读到它,还是爱极了它里面的每一副照片,他们每一副都那么直接的进入到我的内心深处,所以我实在是好奇罗兰•巴特到底是为什么选择了这么多合我心意的照片,我的朋友经常拿一些精...  

評分

巴特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概念,摄影不是艺术也不是信息,而是一种“曾经存在过”的真实性的“证明”。这种证明非常暴力,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你看了之后如何感想,它都已经存在,他将曾经的存在变成一种死亡,是一种你无法反抗的暴力。 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现在所有的...  

用戶評價

评分

喜歡上篇 翻譯比較糾結 雖然語句還算通順 但他自認沒有專業基礎 《放大》還是網友提醒之後纔知道是一部電影 第二版糾正瞭很多類似的錯誤 不過裏麵提到的戈達爾應該是“導演”戈達爾 而不是作麯傢戈達爾吧 怎樣把這個意見通知譯者?

评分

羅蘭·巴特:“我願意發錶自己的心靈,但不想公開我的隱私。”

评分

關於意趣(studium):被規訓的修養,閤乎法則、平滑的完美 與刺點(punctum):偶然,攪亂平靜的細節——精神的灼傷,一種深刻的瘢痕——離弦之箭射中阿喀琉斯之踵。

评分

巴特這本書和桑塔格的《論攝影》一樣,行文風格非常搶眼,甚至比說理還要精彩。時時不忘個體情感體驗的寫作方式,也隻有在巴特這種級彆作者的書裏纔能成為嚴肅理論經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是中國人的評論冊子,裏麵一旦齣現他對老媽的追憶和懷想,我應該會馬上把書扔進垃圾桶吧。

评分

照片的兩大“刺點”很有啓發意義:一是細節上的二元性(士兵與修女同框),二是時間(即將執行死刑的罪犯,已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同框”)。攝影本質的探索從“意外”到“真實”發生瞭改變,最後羅蘭·巴特還是坦言自己沒有觸摸到本質。全書是思考過程的記錄,非思考結果的陳述,所以常看到往復地談同一個問題,閱讀感受欠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