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朋友去苏格兰,两周后寄来照片一张——变化自然不大:洁净面庞,忧郁眼神,双手习惯性插进口袋——只是,她从国内带走的拇指刀伤(切黄瓜切的),如今愈合与否,我无从知道。这是照片的缺憾。第一,它不会说话。第二,它是附在相纸上的平面图象。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么一个近在...
评分记忆的历史是美丽的。记忆是由一幕幕过场桥段,一张张泛黄照片构成的。 影像的本质是外在的,没有内在的东西。可是比起更深层次的思想来,影像的本质更难以接近,更神秘。 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更深刻的意义;它不能显现,却又明白无误的表现在那里,因为它...
评分在明亮的房间里喊叫——读巴特《明室》 宁风子 读《明室》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把想法付诸文字却是个痛苦的经历。 我想我不该选择它来写所谓的读后感,罗兰·巴特书写生平最后这一部著作的时候,一定是怀有一种悲伤的快感,用他的话来说,一种“醉”,用《明室》的术语讲...
评分这本书有个副标题“摄影纵横谈”。没错,这的确是一本谈摄影的书,不过,如果你以为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取景、如何抓拍、如何使用快门光圈,那就大错了。作为法国当代思想大师、符号学家、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显然把摄影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来进行思考。那些梦呓般的自言自语...
评分「摄影真谛的说法应该是:『这个存在过』,一点不能通融。在拉丁文里,可能会用 "interfuit" 这个字来说,意思是:我看到的这个东西曾经在那里、在无限与那个人(摄影师或看照相的人)之间的地方存在过;它曾经在那里存在过,但很快就被隔开了;它绝对存在过,不容置疑地存在过...
一开始,巴特不停为自己打气,表示要论证出摄影的实质,到头来也不过发出“我无法洞悉摄影,无法把摄影完全参透”的感叹,且不谈他的感叹是否真诚,其论证过程或许已经悄然揭示了“摄影的实质”是一种伪命题。但《明室》确实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照片(甚至一切事物)的一些思路。一张照片的拍摄动机与这张照片的价值息息相关,和电影一样,过分考虑“被看”的反馈会让创作变得不再纯粹。 和大多数天才一样,作者难免会在行文中让自己过分显现,毕竟和描述对象相比,自己才是更为特殊的那个主体。不过巴特轻松的态度与化繁为简的主动意识令读者感到庆幸的同时还砸了许多人的招牌。
评分羅蘭·巴特:“我願意發表自己的心靈,但不想公開我的隱私。”
评分巴尔特的书总让人从本质上去思考一些东西,和本雅明的著作一样,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股理性气息,这也许是符号学的魅力。从现象学讲摄影,讲阅读照片,也是我学摄影的内在方向,情感重于技术,也许只有把握这一点,摄影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更能让你不会厌倦(毕竟摄影不是真正的艺术,它时常会走向一种平庸、低俗的套路上,没有自己情感的印迹,这样就很容易厌倦)。摄影是表达“已经存在过的”,它是一种在场的证实、记录定格,它可以更让人痴迷的是它带着时间感。(PS:最后那篇附论简直就是概念词语的堆砌,掉价。)
评分用两个星期的刷牙时间看完了。写得真好比桑塔格或本雅明都好,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是罗拉巴特脑残粉的缘故吧。比如他说,要想看清楚一张照片,最好的办法是抬起头,或闭上眼;摄影真谛的名字是“这个存在过”,或者还可以加上:这种存在是不能通融的;照片中没有任何普鲁斯特式的东西;我喜欢的照片除了刺点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伤痕——这就是时间,是真谛的令人心碎的夸张表现。
评分一开始,巴特不停为自己打气,表示要论证出摄影的实质,到头来也不过发出“我无法洞悉摄影,无法把摄影完全参透”的感叹,且不谈他的感叹是否真诚,其论证过程或许已经悄然揭示了“摄影的实质”是一种伪命题。但《明室》确实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照片(甚至一切事物)的一些思路。一张照片的拍摄动机与这张照片的价值息息相关,和电影一样,过分考虑“被看”的反馈会让创作变得不再纯粹。 和大多数天才一样,作者难免会在行文中让自己过分显现,毕竟和描述对象相比,自己才是更为特殊的那个主体。不过巴特轻松的态度与化繁为简的主动意识令读者感到庆幸的同时还砸了许多人的招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