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生,彰化人。台湾师大社教系新闻组毕业,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肄业。曾任《诚品好读》编辑、琉璃工房文案、中国时报开卷周报记者。写散文,得过林荣三文学奖首奖;写小说,得过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写剧本,得到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但其实写最多的是采访报导。问她最喜欢写什么?她会借村上龙的话回答:「我喜欢赶快写好出去玩。」因为爱玩,写了好多年才终于出了第一本书,与同名执导电影《父后七日》一同面世。
2006年,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有一串号码,你记或不记,都会在异地他乡悄然闪烁;有一个身影,你念或不念,都会在无助窘境适时现身;有一份感情,你认或不认,都会在孤独时分涌上心头。时光一寸一寸老去,突然有一天,当你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掏出手机查找通讯录中那个熟悉的号码按下通话键,铃声响过数遍...
评分这是一本奇书。 也许夸张了些。但你能想象吗,一篇4000字的散文,最后拍出一部令人开心大笑却又感人落泪的电影。其实,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是一部小说。长的足以撑起一部电影的小说。但买回家一看,却是一本散文集。但光是《父后七日》这一篇文章,我就在一周里看了3遍。 很...
评分这几年对电影散漫多了。 真正想看的电影,一直保持在个位数。有些新鲜热闹的,看过就丢手,绝不恋战。 而有一些,明明买了、存了,就是搁在手边没看,一直拖下去。 《父后七日》就是这样一部片,看了主题就知道自己一定喜欢,直接归入必看类型。 耽搁了挺久,终于在某个夜...
评分记得阅读《父后七日》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不要隐藏泪水与脆弱,最坚强的人,总是平和地与它们在一起。其实在看到这句话的刹那,我就已经决定让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爷爷得癌症已经是高三时候的事情了,因为当时高考冲刺比较紧张,所以一般只能一周去看望一次。...
评分兴许是春天来了,人的情绪起伏多变,容易伤春悲秋,容易感叹生死陌路,这几日在地铁车厢里,在家中,在图书馆读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父后七日》,总是又哭又笑,被作者独特的叙述深深打动,写父亲的葬礼,充满荒谬和戏谑,却又饱含深情,令我大笑之后又忍不住痛哭;写童年玩闹,...
盛名之下,其实so so
评分盛名之下,其实so so
评分想起奶奶,棺木从地下室吊起被抬出,遗体告别时那个大大地奠字,奶奶的笑容,奶奶,根本改不了口的会说去奶奶家,可是我们总要忘记,7日怎么可能,可是生老病死,我们谁能阻止?死后没那么多形式,看着那些告别的人在烧纸钱时的样子,我再也哭不出来,并非是冷血。只是握紧拳头,冷冷的看着天,那天天很好,那天我明白了人孤独的来总是要孤独的走的。谁也伴不了你。我们所谓的另一半,也只是你长久的伴侣,奶奶去陪爷爷了,15年后去陪爷爷了。可是我很想你们。我不知道有没有天国这种地方,但宁愿相信有。突然此时,我开始后悔,曾经太多的时光,我没有去好好的读懂奶奶,只是在一味的学习为自己的事忙碌,却忘了在那个一楼有个空巢老人,在盼着自己的孙女回家仅仅是看看她就好。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擦干眼泪又是一天
评分如果是针对整本散文集,我想是到不了四星的,各部分的文字并没有规划,只是为了窜多出一本集子才放在一起。但仅仅因为父后七日的那几千字我就被击中了,那种感觉太真实了。面对极度悲伤的事件时,我们有时会游离出来,感觉到整个事件的不真实和荒谬性。然而死亡的力量在于用久的剥夺,在日后漫长的回忆中将眼泪一次次带给我们的是那种“再也没有机会了”的无限遗憾。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评分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