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生,彰化人。台湾师大社教系新闻组毕业,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肄业。曾任《诚品好读》编辑、琉璃工房文案、中国时报开卷周报记者。写散文,得过林荣三文学奖首奖;写小说,得过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写剧本,得到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但其实写最多的是采访报导。问她最喜欢写什么?她会借村上龙的话回答:「我喜欢赶快写好出去玩。」因为爱玩,写了好多年才终于出了第一本书,与同名执导电影《父后七日》一同面世。
2006年,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我喜欢捕捉光鲜之下的阴影,肃穆之中的荒谬,可是这类事情做太多,就会变得好像只是在耍弄‘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小聪明,会变得非常幼稚,非常自以为是。我又会高潮从这层里面跳脱出来,否定自己的小聪明。 “但我仍不是光鲜或者肃穆的。” 读到这一段被撞了一下。“没错,我...
评分就像桌子上有一壶热茶氤氲着水雾,身旁有一只猫不时过来蹭蹭你的腿,你一边瞧见窗外的日光渐渐黯淡,一边看到她脸上绽放的美丽光彩。她不紧不慢的讲着她的故事,这其中有父亲的过世、有自己的成长、有失恋的领悟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
评分人生中免不了有出席葬礼的经验,有时候是至爱亲朋,有时候只是隔壁老王。印象最深的两个葬礼,一个是我母亲的爷爷的葬礼,另一个是我的一位女同事。我母亲的爷爷,按里下河地区的叫法都叫“老太爷”。他过世的时候年届九十,已经算是很高寿,只是我那时候很小,三四岁的光景,...
评分记得阅读《父后七日》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不要隐藏泪水与脆弱,最坚强的人,总是平和地与它们在一起。其实在看到这句话的刹那,我就已经决定让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爷爷得癌症已经是高三时候的事情了,因为当时高考冲刺比较紧张,所以一般只能一周去看望一次。...
评分(一) 短短的一篇散文,记录父亲走之后的点滴故事——很多东西用台湾的国语写就,没有注释的话真不是很容易懂。不过文章贵在情真意切,文字上稍有隔阂也能忽略不计。“说到底最感人的,终究仍是生死之间的惘然与遗憾,终究是那伴随死亡而来的内在缺失。那是不可收拾的伤痛。”...
你很难对一本写亡父的书说不好,因为这种情绪是共通的。小散文《父后七日》确实写得催人泪下。只是后面一堆写自己读书旅行恋爱的小散文就算了吧,女孩子的小情绪看太多,我也会腻的。每一个喜欢写自己童年和过去经历然后出散文集的家伙在潜意识中都是自恋体。
评分看完后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无关的随笔不如不加。
评分你很难对一本写亡父的书说不好,因为这种情绪是共通的。小散文《父后七日》确实写得催人泪下。只是后面一堆写自己读书旅行恋爱的小散文就算了吧,女孩子的小情绪看太多,我也会腻的。每一个喜欢写自己童年和过去经历然后出散文集的家伙在潜意识中都是自恋体。
评分今早在地铁里读,非常简明,干净,清新的文字,叙述的风格和节奏也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行文饱含一种淡而又远的真挚情感,几乎每一个简单的字都透出情绪,非常感染人,我看了两页又合上,害怕太快读完,然后又忍不住,翻开中间随便的一章,读上两页,也许这本书是这个月甚至这一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了
评分今早在地铁里读,非常简明,干净,清新的文字,叙述的风格和节奏也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行文饱含一种淡而又远的真挚情感,几乎每一个简单的字都透出情绪,非常感染人,我看了两页又合上,害怕太快读完,然后又忍不住,翻开中间随便的一章,读上两页,也许这本书是这个月甚至这一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