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誌愧談》一文裏,取瞭段玉裁一句注說:“古人著書,不自謂是,未死以前,不自謂成。”這種視文字為生命的認真,用在這本二十年纔成的文集上,也是恰當的。
作者繆哲齣身北大,是國內著名的藝術史學者,曾在《南方周末》、《讀庫》、《讀書》等報刊、雜誌上發錶過多篇作品,話題兼及時事、曆史、藝術、文學、教育等等方麵,獲得知識界、媒體圈的高度評價。“繆哲的文字裏有一種隱約的文氣,與我們幾韆年的東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語,還原和再現齣瞭傳統思想的精髓與優美。”正是學者對其文的絕佳評價。《南方周末》的副刊編輯更是感嘆:“如果說近年來,有誰的文字能看見陳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繆哲瞭。”
本書自雲“禍棗”,取意於“禍棗災梨”一詞:舊時印書,多用棗木梨木刻闆,嘲喻濫刻無用之書。正由於繆哲先生一嚮惜字如金,纔如他自序所言:“人間的事,我偶有感興,但膽小,逡巡避席。有時又覺得不可與言而與言,是謂失言。故二十年來,寫的全是淡話,僅得這薄薄一冊。”不過思想與文采往往不在身段,而藏於眉眼之間。君不見這個浮躁的年代,有多少著作等身的“大師”,又有多少依靠包裝、營銷堆砌齣的“暢銷好書”。
這本多年纔完成的小冊,雖不緻“批閱十載,增刪五次”,但實是一琢一磨、字斟句酌的遠謀之作。時事之類,從文史哲學等角度提齣“國學非學”論,所謂“國學”一詞,實是學術界的一個笑話而已;迴味曆史,正談何兆武先生的“興亡哀思”,反彈楊絳先生的“道德底綫”;藝術方麵,貫穿古今,縱橫東西,不圈於大義,不拘於小節,頗有拈花捭闔的大傢之談;文學一項,左憶北島,右復金庸,前後二十年北大人的深刻變化盡收一章;教育題材,則從陳丹青看教育界的弊病,又從學術界論陳先生之不足……
真正北大齣身的作傢,總似有一種無形的烙印,使人易於辨識、記憶。詩人西渡迴憶繆哲時說,他是北大最有特點的詩人之一,那種諷喻、睿智的詩歌在北大沒有繼承者。作傢馮唐則十分推崇繆哲、艾丹、駱駝、石濤、狗子、阿堅等人的作品,說那幫作者是他見過的最厲害的一群人。孔慶東教授在《本科歲月》一文裏,曾笑談他們在學校時受到瞭老生們的“精神汙染”,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八二(級)的繆哲、刀爾登、鄒玉鑒等等。《讀庫》主編張立憲談起真正的北大人,得齣的是這樣的結論:有一次在三裏屯的“老漢字”,北大中文係的一群老戰士聚會。我也在其中浸淫半夜,馬上得齣結論。一間屋子裏,如果有超過一半的人是北大中文係畢業的,對不起,你就會感受到一種恨不得讓自己自殺的頹廢、頹唐之氣……其實所列種種的評文或評人,不過是一者之言而已。山有韆仞,雲開百形,一本值得細細體味的書,實是不需要彆傢的推薦的。
繆哲,1986年畢業於北大中文係。藝術史學者。譯有《甕葬》《釣客清話》《塞耳彭自然史》《美洲三書》等作。作品見於《讀庫》《讀書》《隨筆》《南方周末》等。
南方都市报 2011-05-15 作者:刘皓明 刘皓明 □学者,美国凡萨学院 缪哲先生是我北大读书时的老同学,我中学时从天津迁居石家庄,故同学之外,更兼有同乡之谊。如今他《祸枣集》出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不待我的吹嘘。然而浏览一过,感觉真所谓:“触目...
評分南方都市报 2011-05-15 作者:刘皓明 刘皓明 □学者,美国凡萨学院 缪哲先生是我北大读书时的老同学,我中学时从天津迁居石家庄,故同学之外,更兼有同乡之谊。如今他《祸枣集》出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不待我的吹嘘。然而浏览一过,感觉真所谓:“触目...
評分讀來可知,作者繆哲先生年長我許多,學養才情更是高我許多。故而作者這本《禍棗集》雖然薄薄一本,卻令某佩服。然而幸虧只是薄薄一本,於某未開蒙之人已是羞赧無以自顧。倘篇幅更著,心力必不逮而難以為繼矣。 此書開卷“犬甥”、“小女”等數篇文字,可見孩童真性情,尤甚喜...
晚上一口氣讀完,挺好看。專欄文章的通病是會有重復,雖然不多。
评分繆哲的文筆文雅中帶著粗獷 前麵趣事輕鬆 後麵學術考究
评分有學問,但無學究氣。
评分妙不可言
评分繆哲的文筆文雅中帶著粗獷 前麵趣事輕鬆 後麵學術考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