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志愧谈》一文里,取了段玉裁一句注说:“古人著书,不自谓是,未死以前,不自谓成。”这种视文字为生命的认真,用在这本二十年才成的文集上,也是恰当的。
作者缪哲出身北大,是国内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曾在《南方周末》、《读库》、《读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作品,话题兼及时事、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等等方面,获得知识界、媒体圈的高度评价。“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正是学者对其文的绝佳评价。《南方周末》的副刊编辑更是感叹:“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
本书自云“祸枣”,取意于“祸枣灾梨”一词: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嘲喻滥刻无用之书。正由于缪哲先生一向惜字如金,才如他自序所言:“人间的事,我偶有感兴,但胆小,逡巡避席。有时又觉得不可与言而与言,是谓失言。故二十年来,写的全是淡话,仅得这薄薄一册。”不过思想与文采往往不在身段,而藏于眉眼之间。君不见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多少著作等身的“大师”,又有多少依靠包装、营销堆砌出的“畅销好书”。
这本多年才完成的小册,虽不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是一琢一磨、字斟句酌的远谋之作。时事之类,从文史哲学等角度提出“国学非学”论,所谓“国学”一词,实是学术界的一个笑话而已;回味历史,正谈何兆武先生的“兴亡哀思”,反弹杨绛先生的“道德底线”;艺术方面,贯穿古今,纵横东西,不圈于大义,不拘于小节,颇有拈花捭阖的大家之谈;文学一项,左忆北岛,右复金庸,前后二十年北大人的深刻变化尽收一章;教育题材,则从陈丹青看教育界的弊病,又从学术界论陈先生之不足……
真正北大出身的作家,总似有一种无形的烙印,使人易于辨识、记忆。诗人西渡回忆缪哲时说,他是北大最有特点的诗人之一,那种讽喻、睿智的诗歌在北大没有继承者。作家冯唐则十分推崇缪哲、艾丹、骆驼、石涛、狗子、阿坚等人的作品,说那帮作者是他见过的最厉害的一群人。孔庆东教授在《本科岁月》一文里,曾笑谈他们在学校时受到了老生们的“精神污染”,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八二(级)的缪哲、刀尔登、邹玉鉴等等。《读库》主编张立宪谈起真正的北大人,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有一次在三里屯的“老汉字”,北大中文系的一群老战士聚会。我也在其中浸淫半夜,马上得出结论。一间屋子里,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对不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恨不得让自己自杀的颓废、颓唐之气……其实所列种种的评文或评人,不过是一者之言而已。山有千仞,云开百形,一本值得细细体味的书,实是不需要别家的推荐的。
缪哲的新书取名为《祸枣集》(山西人民出版社),我素来愚笨,起初不明其意。在《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均未查到此语。百度之后,这才知道有一典故“灾梨祸枣”,出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灾梨祸枣”就是形容滥刻无用不...
评分老六多年前受缪哲蛊惑,说什么你一定要读《费马大定理》,害得六哥心神不宁,进书店不找别的。最终在网上买到,连夜读完。缪哲是读书做学问的家伙,六哥虽然不专门做学问,但却是出版家。行家里手之间推荐书籍,除了独乐不如众乐,还有一点坏心眼:甭想睡了您呐。有句唐诗说得...
评分所以爱读缪哲的书,盖因其学识、见地于性情中往来纵横、于文字中收发自如也。缪哲文字,多用短句、文言文之助词;用典或援引,随口道来,毫无大尾巴狼之嫌。不像如胡兰成之流,自耀之情,溢于言表。我喜其无赖口吻不时隐现,亦喜其沉郁如《记老Tre》、《记骆驼》者,然则每杂以...
评分微博上挺火的一个笑话,以此来代表我读这书的感觉。 某宿舍高帅富与某屌丝的女神外出开房,第二天返,舍内屌丝上前扒下高帅富裤子当即跪舔,说:终于尝到女神的味道啦! 我读这书其实就想从字里行间看看刀尔登的另一面。缪哲作文,用典太多,信息传达往往因为读者的水平而不到...
评分新式随笔都是没文化的耍嘴皮子,老式随笔有文化,书袋巧妙,但已经有点读不惯了。
评分新式随笔都是没文化的耍嘴皮子,老式随笔有文化,书袋巧妙,但已经有点读不惯了。
评分读过这书,忽然想起有一种东西叫做”中文“,不免惘然若失。中文写得如此凌厉的,掰手指头算算,天下也不会超过十个吧。
评分很機靈
评分读缪哲此书所最受触动的地方是一种小民立场,虽则其人自视公知,但只此一点境界已足以令人眼青。今日文人,其实古时文人亦然,不免有自私自恋的毛病,又每每囿于一己所学所见,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真是不知北海之大了,所以要在能自省,能尝试越过自己所设的局限以扩胸襟。所以,读此书时有不意重见斯人的感慨。至于遣词造句上的讲究,反倒在其次了。不过也值得一说。白话文运动所导致的实则是人为加速白话取代文言的进程,以致于没有能对文言进行很好的转化吸收,所以今天写东西不时有词穷或者不能达意之感,反而不及文言能曲尽精微,是令人感慨的。这也就是缪哲一再提到的语言的腐坏。而建国文革以后此风益胜,以致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了。所以从被弃之如敝屣的文言中汲取养料,化腐朽为神奇,实在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至于运用之妙,又在于个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