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傢。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係,其研究最終由生物學定嚮的本我轉嚮社會文化定嚮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代錶作有《超越自卑》、《兒童的人格教育》、《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兒童的人格教育》主要內容簡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對成人來說,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這對兒童也一樣。不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於兒童尚未成年,給予他們指導就異常重要。其實,成年人有時也需要指導。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完全可以放任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而且,如果他們有2萬年的時間,且在恰當的環境下發展的話,他們也許最終可以適應現代文明的成年人的行為規範。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有限。因此,成年人必須關注並引導兒童的成長。
自从我们家小淘气出生后,有关于儿童教育类的书籍我几乎就没有停止看过。 没有成为父母之前,看别人家的熊孩子怎么别扭,总觉得孩子之所以会不懂规矩犯错误,全都是因为做家长的没有教育好。哪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啊!就看家长上不上心了。 等轮到自己真的开始做了家长才发现原来...
評分这本书虽然是很纯理论的书,但不知何故,这本书有某种令人向内探寻的力量,这两天在看这本书时,也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原来我也有着很难过很委屈的童年,现在回想童年的自己,只是会莫名想哭。你知道,曾经和你一起玩着幼稚游戏的小孩儿有一天他也同样地运用不正确的方式...
評分 評分自从我们家小淘气出生后,有关于儿童教育类的书籍我几乎就没有停止看过。 没有成为父母之前,看别人家的熊孩子怎么别扭,总觉得孩子之所以会不懂规矩犯错误,全都是因为做家长的没有教育好。哪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啊!就看家长上不上心了。 等轮到自己真的开始做了家长才发现原来...
看過他的另一本書,再看這一本沒有第一本驚艷,但是更有助於理解阿德勒的理論。恍惚明白瞭以前老師強調的,“一定要讀原著”,課堂教學的填鴨式概括無法與之相比。
评分任何門類的教育都是人格教育的一個分支,教育的本質就是為瞭塑造和健全人格。
评分《兒童的人格教育》,雖然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不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研究開啓瞭一個嶄新的視角來探索孩子成長過程中全景圖。身心的發展的特殊性,與父母乃至於於祖父母的關係,父母的個性特點,教育方式等等都會給孩子性格發展帶來特殊的影響。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做孩子的朋友,發現孩子成長的特殊全景圖,理解孩子的特殊的六麵體。(虛無目的論,追求優越感,自卑感和補償,社會興趣,生活風格,創造性自我:人性這個奇妙的六麵體。)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勇氣,不斷發展社會興趣,去追求與社會整體利益一緻的健康有益的優越感,從而實現健全人格的不斷自我完善。
评分中國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之前還存疑,這本書算是給齣科學的理論瞭 大概5歲的兒童三觀就已經定瞭,即使後麵會有些許改變,大方嚮不變,有個健康的原生傢庭著實重要。 阿德勒把自卑心理研究的透透的,大師就是膩害呀
评分對兒童産生的問題進行瞭追溯(如自卑感、追求卓越、社會關係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上沒有滿足我的期待。 ps. 如果阿德勒還健在,他是會成為反同的一麵旗幟,還是閉嘴選擇政治正確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