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带有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色彩。晚年转向诗歌创作。代表作为两部长篇小说:《苔丝》和《无名的裘德》。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著 张谷若译 假如本书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经典释读文本或被当成言情小说来阅读的话,我想我不会有太大的惊讶,像安玑那样因苔丝失身而惩罚她、厌恶她,像村民们那样歧视苔丝,无一不是女性主义批判的绝佳范本;而那些靠弱智牌马达驱动的...
评分以下是在木心文学回忆录里摘到的这个老头儿对《苔丝》的评价: 1以后我写长篇小说,一定要和两位人物商量——不是模仿——哈代和陀氏,不断不断看他们俩的书。哈代可以教我的,是气度。 2 像《苔丝》这种小说,福楼拜、托尔斯泰,看了都会发呆的。福楼拜会说:“我还是写得太...
评分每当我看到苔丝以那种无助、无力的口气对安吉尔说着,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总是会有泪水在眼眶中涌动。命运总是这样的捉弄凡间的众生。 众神之首结束了他对苔丝命运的戏弄。 究竟是谁错过了谁? 是安吉尔在五月节上先错过了苔丝,所以命运才必然让苔丝也要错过安吉尔么?难...
评分苔丝在五月节舞会上系着的红色发带,还在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熠熠闪光。这个羞涩灵巧的少女,却早已沉入黑暗宁静的命运之海。 可怜的苔丝,为爱而生存,因爱而毁灭。 苔丝的一切都是静静的。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己钟情的男子挑选了另外的姑娘...
哈代写道:“生活中能引起他注意且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再主要是由于它的美,而是由于它的悲怆动人。”读完《苔丝》,第一次,觉得哈代是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的。 哈代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纯洁呢?并非从未做过错事的人就是纯洁的,一个人因为受苦而纯洁。 当苔丝从梦中醒来,意识到周围全是追捕她的人,她说,“安琪儿,我几乎还感到高兴——是的,高兴。我的快乐是不可能长久的。我太快乐,我也心满意足了。现在我不会活到你瞧不起我的时候了。”一个人要有多不幸才会如此谦卑啊。
评分可怜的苔丝没有遇到《红字》里那样有担当的男人,委曲求全的过了那么多年,终于在最终的绝望中做出了不可挽回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都是源自一匹马
评分1.苔丝和克莱尔结婚的晚上,苔丝把自己的过去全盘托出,然后克莱尔的态度转变,自己觉得有的难以置信,可能以现时的观念来揣度彼时的伦理观了。之后克莱尔远走巴西、德伯洗心传道却偶然间碰到苔丝故态复萌,看着段时内心处于一种难以置信又希望苔丝坚持到底等克莱尔归来的摇摆状态中。结尾,苔丝重新投入德伯怀中,克莱尔归来,苔丝刺死了德伯。2.从这本书而言,哈代小说中叙述者占很重要的地位。大段风景描写、对书中人物性格命运的交代。正是这部分支撑全书。3.郑大民的翻译是“信”为先的。
评分#道德很多时候是己所不欲施于人的堂皇借口,至于人格化的上帝,很可能就是最大的那个借口。悲观的哈代可能宁愿在巨石阵里冥想先民的自然信仰而被当做异教徒,也不愿藏在文明的外衣下去做一些戕害最纯洁女性的事吧。
评分文学的意义不是训勉规劝、不是格物明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