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矢志不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卢苇菁 著
出品人:
页数:282
译者:秦立彦 译
出版时间:2010-12
价格:27.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214065261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女性
  • 历史
  • 明清史
  • 文化
  • 明清史研究
  • 中国
  • 贞女
  • 矢志不渝
  • 坚持梦想
  • 信念坚定
  • 奋斗历程
  • 不忘初心
  • 忠诚担当
  • 人生追求
  • 精神力量
  • 执着追求
  • 坚定信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内容简介: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中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作者简介

卢苇菁,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专注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著有《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游鉴明采茶:儒家道德模式之外的妇女生产》等。

目录信息

译者的话致谢引言 贞女现象的背景与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贞女现象与明清历史 贞女与明清的家庭 “为什么”的问题 本书的资料问题第一部分 历史 第1章 道德英雄主义与崇尚极端:明朝(1368—1644) “贞”和“贞女” 早期故事 话语变化:宋元时期 明朝的国家政策 追求新奇与极端的文化 政治动荡与道德英雄主义 女性的忠贞与男性的忠诚 第2章 聚焦于贞女:17世纪 赞美殉死 清初文人对贞女的赞美 雪棠纪 宋典事件 王秀文传奇 朝代危机和贞女象征 不合作者 复明分子在行动 效忠清廷 第3章 表彰贞女的国家和社会网络:18~19世纪 旋表和满族的民族身份 禁殉政策及其妥协 对贞女的旌表 地方政府的奖励 文人歌咏和征文 建祠 地区差异第二部分 选择 第4章 劝阻:贞女的母家与夫家 守贞——唯一的出路? 贞女的阶级与教育背景 父母一女儿的冲突 矛盾的责任:贞与孝 面对“抗命”的女儿 父母威逼的问题 应对不寻常的“儿媳” 立嗣 务实的新策略 第5章 为理念而献身:选择殉节 选择死亡 风光的自杀:奔殉 为名而自杀? 自杀行为的文化象征 义:不容推卸的责任 幼年订婚的心理影响 包办订婚中的“情” 相聚于另一个世界 “美丽的想法”从何而来 第6章 年轻的生命,漫长的旅程:贞女的生活 婚礼 特殊的儿媳 “处女母亲” 贞女的行为规范 枯井波澜 性的问题 伸张正义 当地精英和贞女的娘家第三部分 意识形态 第7章 古礼与新解:关于贞女的争论 归有光与明朝的贞女争论 清初的争论 著名的乾嘉学者加入讨论 在考据圈子之外 儒家经典注释中的争论 合葬的问题 中庸之道——平衡道义与礼仪 父兄笔下的贞女结论附录《钦定大清一统志》中所录的贞女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贞洁在少数人是一种美德,在多数人几乎是一种恶习。。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最早看的关于“贞女”的文章,是我在2007年读《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这本书过程中看到的一个注释,然后在网上搜索了此文章,结果发现此文章系国...  

评分

评分

虽然不用再对这本书做更多的介绍,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个问题:清朝的剃发令大家都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男人们选择了“留头”,但当时除了剃发令,还有对女人缠足的禁令,虽然没到违者必杀的严厉程度,但处罚力度也足以使人望而生畏。女人没有屈服,反而是清政府无...  

评分

虽然不用再对这本书做更多的介绍,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个问题:清朝的剃发令大家都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男人们选择了“留头”,但当时除了剃发令,还有对女人缠足的禁令,虽然没到违者必杀的严厉程度,但处罚力度也足以使人望而生畏。女人没有屈服,反而是清政府无...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2012-09-30

评分

任何一项个人行为成为公共话题后,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本身,转而成为社会的症候,折射出时代的隐痛与暗疾。想起王尔德所说,“生活之模仿艺术,远胜于艺术模仿生活。”

评分

夜来风雪里,听得竹声寒。辛卯夏月阅讫于金陵。筱堂记

评分

任何一项个人行为成为公共话题后,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本身,转而成为社会的症候,折射出时代的隐痛与暗疾。想起王尔德所说,“生活之模仿艺术,远胜于艺术模仿生活。”

评分

翻译得不错。书也写得很细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