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姬·欧法洛:197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的科尔伦,她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处女作《你走了以后》获得英国《卫报》“25年来最佳小说”,是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Warterstones)评选出的“影响未来25年的25位作家”之一。
玛姬的作品多涉及家庭关系、家族秘密及个 人情感,探讨不可违逆的意外与灾难对家庭的影响,她的笔法细巧而充满热情,擅于以层层剥茧的手法将一个寻常的故事写得鲜活动人。如此浓烈的风格,在她2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你走了以后》,即以强大的渲染力虐获广大读者群。这部作品不仅创下耀眼的销售佳绩,为她夺下2002年由作家协会颁发的“贝蒂特拉斯克奖”,而后更在2006年入选《卫报》“英国25年来最佳小说”。
“在那段繁花似锦的爱情里,我们终究沒想过会有花落的一天。花落的时候,你说,谁都可以沒有谁。是的,谁都可以沒有谁;只是,沒有了你的我,终究再也快乐不起来。”
这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
深秋的一天,伦敦已是寒气逼人,爱丽丝踏上了回苏格兰的火车。和两个姐姐在爱丁堡碰头后,却在休息室里看到让她惊恐不已的场景。她随后慌张地跳上回伦敦的火车,当天下午,正要到马路对面的杂货店时,爱丽丝眼前不断出现之前在火车站看到的场景,她下意识地踏入了来往的车流中……
昏迷中的爱丽丝,沉浮于过去的记忆里,她的双亲,她深爱的祖母,她的两个亲姐妹,还有一生的挚爱——约翰。
约翰离开了,爱丽丝的生命似乎也随之凋零。虽然他们一起战胜了家庭的阻挠、种族的鸿沟,却敌不过死神残酷的考验!于是爱丽丝选择封闭自己,在无尽的思念之中独活。然而,那天在车站看到的骇人情景,轻易毁灭了她仅存的坚强……
这或许是我读过的最悲伤的书。 这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整本书采取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这让我不得不认认真真的看每章节的内容。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个最平凡却又最震撼的爱情故事。结局让我措手不及,因为我刚开始在想两个人因为一些家庭或是宗教等原...
评分Those people have gone who ever said they would never leave; The familiar,then be quiet; The quiet,then leave; The people who have gone,then be strange; The strange,then disappear; The people who have disappeared,then be stranger. (那些说好不分开的人走掉了...
评分一开始看感觉乱乱的 跳跃性很大,有点摸不着头脑. 慢慢的就明白了. 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一个女孩的一生 不太幸福的青春, 刚刚收获到挚爱,又必须马上永远失去, 然后崩溃, 加上是私生子的悲剧事实. 就是一个悲剧, 看情节其实觉得和很多悲剧一样, 可是细看,中间还夹杂着种族宗教的...
评分她看见他在冷风里缩着脖子拉上外套的拉链。接着,就像演员走出电影镜头:他走了。
评分凌乱的片段 拼凑起一个令人叹气的故事 第二遍读才发现 原来作者一直在暗示着那个事实 只是开始我没发现罢了 重读一遍感觉更沉重了 现实中也一样 我们总是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母亲的婚外情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爱丽丝哪里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评分有很久读的书都怪里怪气的,所以这么顺畅的文字出现的时候,共鸣是必然的事情。当然它并不是一本一流的作品,虽然它有成为一流的潜力。但你知道有些“点”没有就是没有。 这本书有点像一副拼图,但它不只是一个平面的被拆成颗粒的拼图,而是多维度的,立体的,而且多时空的颗粒,在作者魔力般推动下,仿佛互相自我吸引般组合而成一个美丽的完整的作品。英国人在这方面很有办法,而加上作者是女性这点更细腻的优势,它是一个完美的拼图。 很多时候,作者会避免从更多人的角度来描述故事,因为那很快会把读者带入危险的混乱里。但这本书的作者用了四到五个人的视角来推进故事,却成功的避免了掉进一团乱麻里。有突出的主题,也有层次丰富的陪衬。人的缺点、人的挣扎、人的相爱,一点一滴的从虚幻的文学里凸显,变成读者可以感知的,似乎那些绝望的痛苦所
评分失望。 难看啊 只看了快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没有谁说的那么感人。乱。杂。
评分翻译的感觉不那么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