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学
作者:李佳
出品人:
页数:203
译者:
出版时间:2010-8
价格:2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8078436
丛书系列:外语文化教学论丛
图书标签:
  • 通识教育
  • 现代教育
  • 近代中国
  • 大学教育
  • 通识教育
  • 课程研究
  • 高等教育
  • 教育史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改革
  • 人文教育
  • 课程设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内容简介:近年来我国学界对中、西方高等教育史,以及对大学通识课程的专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佳的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了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这项工作她做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年多里,她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就相关学术问题和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三、研究范畴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及课程的渊源与主要流派 一、中国通识教育思想与通识课程的渊源 二、德国教育中关于通识教育思想的渊源 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四、对近代中国通识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通识教育的萌发(1862—1911) 一、通才教育的提出 二、“中体西用”的通识教育雏形:唐文治与交通大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发端 第三节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1912—1928) 一、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养成硕学闳材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导入: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黄金期(1929—1949)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大学一解》的产生 二、西方通识教育中国化的努力:竺可桢与浙江大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黄金期第二章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第一节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第二节 蔡元培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四育新人 二、通识教育的实施基础:学术分离与文理融通 三、通识教育的理念保障:学术自由与兼容并包 四、通识教育的制度保障:重视师资与教授治校 第三节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北大中文系为个案 一、学分制和选科制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制度 二、共同必修科目和共同选修科目的不断调整与充实 三、若干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三章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第一节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清华大学 一、历史沿革的背景 二、大学理念所体现的通识教育精神 第二节 潘光旦与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 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思想 二、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 第三节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四个阶段的发展 二、对通识教育的质疑以及师生们的坚守 第四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外语教学 一、通识教育的移植性与重视外语的必然性 二、通识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外语课程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公共外语课程 四、外语系的通识教育第四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第一节 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一、严修、张伯苓与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私立大学 二、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第二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蒋梦麟:对北大通识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二、潘光旦与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南开、北大、清华三校的比较及对西南联大的影响 第三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背景 二、西南联大教师的整体特点 三、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