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l918年考取香港大学,学习了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参与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的创办,倡导“教育独立自由”。l924年发表了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自1925年起,在英法留学八年,期间完成很多著述,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变态心理学》等,并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回国后,受聘为北大西语系教授,主编过《文学杂志》。此后陆续著有《悲剧心理学》《谈文学》《谈修养》《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
《跟大师学国学:谈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书后收录朱先生的《近代实验美学》一文,供读者朋友参考。
“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玄妙复杂,或把复杂的东西说得简单明白,都是不寻常的本领。前者靠联想和推理,后者靠直觉和洞察。前者非聪明人不能为,能为后者的人则不但要聪明,而且要诚实。”周国平这段话里,“能为后者的人”中大概朱光潜老先生可算是例典型。 因为同时看的这书和李...
评分光潜兄: 很奇特,以这样的方式开头,却是与您这样一位文艺美学界泰斗称兄道弟,都是缘于看了《谈美》。是您写的。虽然您已不在这世间,可正如您所说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您...
评分同时一件事物,看法有很多种,所以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很多种。 第一节 我们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 科学的 美感的 』 幼年人,成年人。情景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看古松的面目。古松虽然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古松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知觉不完全...
评分1,美感不同于直接的快感,联想的快感或美感经验。 2,美感产生于与现实的距离。 3,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不考虑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也不考虑其实用性。 4,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
评分懂得美比懂得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更重要
评分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里设立了一个榜样:大师应当如何与一般读者交流学术。读完最为感慨的是先生的气度,一方面字句谦卑,平铺直叙,普通读者一样可以轻松读懂;另一方面又兼顾了高屋建瓴,即使专业学习人文的读者也一样能有所深思。读这本书就像品茶,它不是一份功课,而是暂时带你逃离人世间一点距离,去感受自己沉睡已久的那些细胞一点点醒过来的感觉。
评分与其叫《谈美》不如叫《如何培养一个艺术家》,究竟什么才是美朱光潜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作者只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感知去做个有心人进而成为一个艺术家,那到底什么是美呢?当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艺术家”自然就明白了。
评分朱先生的论述跟他的翻译是结合在一起的,译克罗齐不是白译的。序言里自述说,在民族危亡的年头谈论“美”,恰恰是太紧迫而非太多余,朱先生的理论其实很简单,就是经由人心改变社会,拯救民族国家,士毅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纯文学”恰恰都是不纯的,亦是此理。再看看《悲剧的诞生》,诞生在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之中,偶然?
评分二刷留念。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所有你眼里的劳而无获,都在潜意识里的到了它的回报。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谈何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