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誠(lai@mx.nthu.edu.tw,www.econ.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2—1993)。颱灣清華大學經濟係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學術著作:《近代中國的閤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Oxford UP,主編)、《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啓超的經濟麵嚮》(2006)、《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2008)。半學術性的文集:《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年鑒學派管窺》(譯著,1996,2003)、《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西洋經濟史的趣味》(2008)。譯有雷濛•阿隆:《入戲的觀眾》(1987,1992,2000,2006),西濛•波伏娃:《波伏娃的告彆:與沙特的對話》(2002、2006)、《波伏娃的告彆:再見,沙特!》(2002,2006)。
作者在汗牛充棟的明代史料中﹐挑選齣五份史料﹐全麵評估明朝在1531-1602年間北方邊防部隊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數目)﹑糧餉以及中央白銀撥款以倍數劇增的情形。作者選題眼光之準﹑氣魄之大﹑分析之嚴謹﹑陳述之清晰﹐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們讀明代史料﹐隻見明代君臣論及邊防時﹐滿口甚麼“邊餉日增”﹑“邊事可憂”﹑“規復祖製”﹐然後是連篇纍牘難以解讀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重構明代財政內的北部邊防開支狀況﹐誠然是“顯而易見”的研究策略﹐隻是知易行難﹐迄今為止﹐能夠像作者這樣就16世紀明朝北部邊防的軍事財政狀況﹑提齣如此全麵而具體分析的﹐委實不多。該書的貢獻﹐是不容低估的。
明史圈子裏的人私下對這本書評價不高,這也不奇怪,作者缺乏對職官和財政制度背景了解,比如作者不理解萬曆會計錄按照戶部清吏司職掌記載的慣例,所以產生了不該產生的疑問。 不過一個西洋經濟思想史出身的學者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了不起了。即便是明史專業,能否做的比賴教授...
評分這是一本資料書,讀經濟史的不一定能用上,讀明清史的肯定用得上,東海看的是初稿下載版本。感覺:科學的數字統計,作者試圖去用數字統計解讀明代中後期的九邊財政狀況,也達到這一目標,唯一不足的是作者不是史學出生,所以感覺有點太過於科學的從而影響到可讀性和思考性。不...
評分赖建诚著:《边镇粮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65元。 郦菁在【读品】的第99期荐书《利维坦的诞生》,埃特曼试图分析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诸国的连绵战争对政府治理、财政状况和军事组织造成的冲击,以及现代国家的形成。国家因何而亡、因何而生,这一追问同样困惑着中...
評分明朝亡于财政败坏,而财政败坏起于边饷剧增,这本是史家共识,然具体的情况与确实的数据,能深入讨论者不多,近三十年来仅有黄仁宇的著作,较为史林称道。赖教授以经济学家治史,颇能就其所长,解读《万历会计录》及潘潢、杨俊民、魏焕、茅元仪等明代大臣学者提出之军...
評分《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有一句值得回味的名言:“衰落帝国的财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确实,历来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虽然导致其衰落的原因往往众说纷纭,但财政状况恶化伴随其衰落的整个过程,则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教训。财政恶化往往是一系列行为(超额战争开支、经济衰败...
最大的感受:把一篇論文的內容擴展到瞭一整本書。資料整閤的很好,分析略簡單淺顯。
评分55歲入門,膜拜
评分論文,沒啓發
评分隻能說,由於曆史學者不知整體觀為何物,往往於充分的材料麵前不知所措,羅列之外,難以溝通部分與context之間的聯係。如此好的題目,從虎頭落筆,卻收獲蛇尾,殊不知,經濟與政治、社會、文化互動其實一體。
评分非常傑齣的經濟史著作。可惜在清華時沒有與經濟係的這位賴教授結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