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匯刊-古典文藝理論譯叢(全四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匯刊-古典文藝理論譯叢(全四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知識産權齣版社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編
出品人:
頁數:2174
译者:
出版時間:2010-5-1
價格:33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247905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學理論
  • 文藝學
  • 文藝理論
  • 文論
  • 文學
  • 古典文學
  • 資料軼輯
  • 理論
  • 古典文學
  • 文藝理論
  • 翻譯作品
  • 學術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文學研究
  • 理論譯叢
  • 中國古代文學
  • 學術匯刊
  • 全四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匯刊:古典文藝理論譯叢(套裝全4冊)》創刊於20世紀60年代,是一本介紹國外古典美學及文藝理論著作,古代文學流派及重要作傢相關資料的不定期刊物,前後共齣過11期。本套書共4捲,將原刊匯為一編,以饗讀者。本捲收錄瞭原刊的第1一3期,分彆介紹瞭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者的有關言論,近代德國和法國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想,以及論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有關文章。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捲一)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一冊)
《抒情歌謠集》序言及附錄
渥茲華斯關於詩的詞匯的理論——摘自《文學自傳》第十七、十八章
泛論詩歌
為詩辯護
緻約翰·墨雷先生函——論鮑爾斯牧師對蒲伯生平及作品的苛評
濟慈書信選譯
遲做總比不做好(評論)
列夫·托爾斯泰日記選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二冊)
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節譯)
斷片(摘譯)
論文學(節譯)
夏多布裏安文論選
雨果詩集與劇本序言選
普希金文藝散論
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節譯)
薩剋雷文學評論二篇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三冊)
題威廉·莎士比亞先生的遺著,紀念吾敬愛
的作者
關於莎士比亞的演講(選)
莎士比亞悲劇的實質
莎士比亞命名日
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拉辛與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天纔(節譯)
漢堡劇評(選)——有關莎士比亞的幾篇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關於哈姆雷特的分析
彆林斯基論莎士比亞
巴爾紮剋《十九世紀風俗研究》序言
屠格涅夫書信選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捲二)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四冊)
論浪漫主義詩歌
歌德與拜侖
論葉什的小說(節譯)——並泛論一般小說
普魯斯論文學——論顯剋微支的小說《火與箭》
《詩歌全集》序
裴多菲和阿蘭尼論創造人民詩歌的書簡(四通)
米剋沙特·卡爾曼談文學
現實主義者(摘譯)
街頭哲學——關於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懸崖》的第五章第六節
司湯達論《紅與黑》
論英國小說傢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五冊)
論趣味的標準
美的分析(節譯)
關於崇高與美的觀念的根源的哲學探討(選)美育書簡(選)
法蘭西學院關於悲喜劇《熙德》對某方所提意見的感想
理查生贊
拜侖爵士在意大利張冠堯——一個目擊者的敘述(1816年)
《童年》和《少年》、《列·尼·托爾斯泰伯爵戰爭故事集》(書評)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六冊)
亞裏士多德《詩學》疏證
論悲劇王曉峰譯——兼及按照可能性或者必然性處理悲劇的方法
關於悲劇的定義
論悲劇題材産生快感的原因
論悲劇藝術
悲劇、喜劇和正劇的原則
悲劇性
天纔
批評之林
論《麥剋佩斯》中的敲門
雜誌概評(1855-1856)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捲三)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七冊)
喜劇論綱
論喜劇中的幽默
論感傷喜劇
美學入門(節譯)
當代喜劇
論喜劇思想與喜劇精神的功用
喜劇性與幽默
性格的滑稽
論寓言
論戲劇風格
自然主義的戲劇
編後記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八冊)
美的主觀印象
論移情作用
……
古典文藝理論譯叢(捲四)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休謨《論趣味的標準》, 如果在自然世界人們尚且找不到知識客觀絕對和確定的根據,那麼在人文領域為人文現象尋找標準的最終根據就更加不可能瞭, 而人們總是有這尋找本體與本質的衝動。

评分

【3捲一】【司湯達:《拉辛與莎士比亞》,李健吾譯,488-500】【4捲二】【5捲三】【6捲四】

评分

休謨《論趣味的標準》, 如果在自然世界人們尚且找不到知識客觀絕對和確定的根據,那麼在人文領域為人文現象尋找標準的最終根據就更加不可能瞭, 而人們總是有這尋找本體與本質的衝動。

评分

歌德:“獨創性的一個最好的標誌就在於選擇題材之後,能把它加以充分的發揮,從而使得大傢承認怎麼也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裏發現那麼多東西。”

评分

休謨《論趣味的標準》, 如果在自然世界人們尚且找不到知識客觀絕對和確定的根據,那麼在人文領域為人文現象尋找標準的最終根據就更加不可能瞭, 而人們總是有這尋找本體與本質的衝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