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 威廉厄姆 (Willingham.D.T.) . 著
出品人:
页数:168
译者:赵萌.
出版时间:2010-5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439653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学习方法
  • 学习
  • 教育学
  • 思维
  • 心理
  • 教育心理
  • 学生心理
  • 学习动机
  • 课堂厌学
  • 家庭教育
  • 教师行为
  • 成长困惑
  • 学习压力
  • 兴趣培养
  • 教育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作者简介

丹尼尔·T威林厄姆

1983年于杜克大学获得心理学本科学位,1990年于哈佛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2000年之前,其研究主要关注以大脑为基础的学习和记忆方面;2000年至今,其研究主要围绕认知心理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 用。威林厄姆还为《美国教育家》杂志撰写《向认知科学家提问》专栏,其个人网站地址为:http://www.danielwillingham.com。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致谢
导言
Chapter1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很脆弱
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2 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来说必不可少
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3 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
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
记忆的重要性
好教师的共性
故事的效用
故事结构的实际应用
无意义的情况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4 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理解其实是记忆
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
为什么知识不能迁移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5 题海战术有用吗?
练习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学习
练习使记忆更长久
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6 让学生像真正的学者一样思考的秘诀是什么?
科学家、数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如何思考
专家的“工具箱”里有些什么
如何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7 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风格和能力
认知风格
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型的学习者
能力和多元智能
小结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8 怎样帮助“慢热型”学生?
什么使人聪明
对于智能,态度很重要
对课堂的启示
Chapter9 那么教师呢?
作为认知技能的教学
练习的重要性
获得、给出反馈意见的方法
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管理
小步前进
结语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身边的例子,人类的确有太多愚蠢的决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冷战、珍珠岛战役。。。上帝是否发笑我们不知道,但三体人估计笑得不行。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真正的作用在于让你避免思考。人们喜欢...  

评分

评分

评分

今天这篇文章,是对最近读的几本与“学习”相关的书做一个总结。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想深入了解,建议亲自阅读文末书单中的几本书。 01 碎片化学习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个话题一直众说纷纭。 碎片化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学习素材都通俗易懂,能让人在短时间里理解...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阳志平http://www.douban.com/note/267359148/。学学人家如何通俗易懂地普及认知心理学写作。一环扣一环,逻辑超清晰,写得真好,结语作者道出了真相。周末写书评。通过本书悟得一道:笔记、书评永远最好只是思考的副产品。总觉得“无他,但手熟尔”“积累”之类的大词不解渴,这本书终于解了我的渴,将这类大词内含的原理剖析清楚。ps内向有个用得到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如果没有火,一定是被书名害了,明明是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书名弄的像K12教育机构写的软文一样。

评分

要打一个大大的五星,仅仅是其中的一系列思维实验就让我玩得不亦乐乎。在提倡减负、因材施教、告别枯燥的题海战术的今天读到这书真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整本书就是在以一种基于科学研究和示例,不容置疑地告诉读者:大量知识的灌输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构成了你的思考背景素材,让你更快地理解和学习;大量地重复练习是必须的,不论你做什么,想要做漂亮这都是逃不过的一环;学生的确是有学习模式偏好的,但教学方式的选择仍然更多取决于教学的内容而不是受教者,别总信些有的没的:讲故事是个好主意,但未必总有意义,当你过度重视形式的有趣,反而会模糊教学重点,以致于故事哗众取宠。比较巧合地是书中谈到了专家和前些日子读的《程序员的思维修炼》中关于专家的说法不谋而合。这本书同样适合持续学习者——你要相信努力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训练自己

评分

事实性的知识(Factual knowledge)必须先于技巧

评分

1大脑并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是使你避免思考。(懒是本能)2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用记忆(经验)而非思考。3对待课业要把它们看成一系列答案。备课时,从你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入手,考虑如何提出问题。4作业要分层。5坚持记教学日记。6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7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思考意义。8让课堂充满故事性(因果,冲突,多样,角色)。9孩子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改变。10赞扬努力,而非能力。11只有永远无所作为的人才不会犯错。12教学,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很多教师只是凭借经验进行教学,当他认为经验足够胜任时就不会再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因为提高自己需要练习,练习就需要付出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