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是我國最早譯齣的佛教經典,而且是一部含有較多早期佛教思想的佛經。經中主要闡明人生無常等佛教基本教義和講述修習佛道應遠離諸欲、棄惡修善及注重心證等重要義理,且文字平易簡明,可視為修習佛教之入門書。
《鹿鼎记》里面,四十二章经是最重要的线索,各人机关算尽就是要收集齐八部四十二章经。但其实不是四十二章经本身有什么线索,藏于话语之间,而是在硬硬的封面(或是封底?),藏了大清宝藏的碎羊皮。 因为太过神秘,拿到四十二章经的人,可能横着竖着,不断参透里面的话语,...
評分读起《四十二章经》要归因于之前的洛阳之行。在洛阳白马寺的展厅中,才知道《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佛教经典,既然它在中国佛教经典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也就要仔细读读了。 《四十二章经》也称《佛说四十二章经》。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神人(...
評分第一章,佛说,“识心达本”。识自本心,要知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是一个的。若知道法外无心,就明白遍计执性,这就是识心。达本,若明白心性本来没有实体,没有形相,就会明白依他起性是虚幻的。遍计执性本来是空的,依他起性也是虚...
評分第一章,佛说,“识心达本”。识自本心,要知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是一个的。若知道法外无心,就明白遍计执性,这就是识心。达本,若明白心性本来没有实体,没有形相,就会明白依他起性是虚幻的。遍计执性本来是空的,依他起性也是虚...
評分耶稣基督说:要去爱。 释迦牟尼说:不许爱。 这大概便是佛与耶稣的最大分歧,也是为什么基督教众远多过僧尼的原因之一。佛的境界太难达到,剥离欲念是对人类原欲的反抗,是一种逆向的追求。而基督教义则简单易行得多,毕竟人天赋性情。 基督教堂充满爱,教徒间皆以弟兄姊妹相称...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劫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誌,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誌與道閤者大。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评分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劫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誌,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誌與道閤者大。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评分我買瞭一本四十二章經,我本以為是一套8本,結果發現是一本小薄冊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韋小寶找到的那種羊皮紙瞭,於是也就沒有寶藏瞭,也就看不到大清龍脈瞭。。。好桑心。
评分“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齣塵羅漢。”
评分“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齣塵羅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