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章太炎
出品人:
页数:99
译者:
出版时间:2003-1
价格:1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035940
丛书系列:国学入门丛书
图书标签:
  • 国学
  • 章太炎
  • 中华书局
  • 中国哲学
  • 国学入门丛书
  • 哲学
  • 文学
  • 古典
  • 国学
  • 概论
  • 传统文化
  • 经典著作
  • 哲学
  • 历史
  • 文献
  • 思想
  • 智慧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在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册。在《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先生以渊博的学问对我国传统的经学、哲学、文学作了条分缕析,追源溯流,精辟评述,又兼评了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目录学、地理学。《国学概论》虽然是小册子,但语言凝练,内容充实,对各时代学术的发展情况、各学科的著名学者,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

作者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革命家,清末民初民族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

章氏一生讲学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当代国学研究界的影响巨大。本书选入其中后期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讲演之记录。全书严谨大方,足可窥见国学总体概貌之一斑,乃是国学爱好者、研究者最佳指引之书。

目录信息

小识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六经 今文学家的派别 汉古文学家 今古文的区别 历代的经学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先秦以来中国哲学家及其著作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文学 文章 文学的分类 先秦以来的 无韵文 先秦以来的有韵文 诗经 六诗赋 古诗 律诗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国学求进步之点 经史不可分 哲学必须 直观自得 文学必须“发情止义”附录 一、志疑 二、讨论白话诗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 四、新诗管见(一) 五、新诗管见(二)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很小的册子,细读了开篇曹聚仁的《小识》和第一章概论;浏览了之后的篇章与结论。收获如下: 一、《小识》列出了四个为何学习国学的理由:1.国学对中国人的思维、行动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有必要明白什么是精华,什么是遗腐。2.避免当权、当政者利用“国学”来愚弄、奴役平头...  

评分

首先感谢章太炎老师! 推荐理由: (本段写给未看过本书的读者朋友,以分享好书) 本书较任公之《读书指南》,对国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讲解,阅读难度也更大些,但这些知识又是学习国学所必须具备的,故本书实乃读罢前书后进一步了解国学基本知识之佳作。 阅读建议: ...  

评分

首先感谢章太炎老师! 推荐理由: (本段写给未看过本书的读者朋友,以分享好书) 本书较任公之《读书指南》,对国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讲解,阅读难度也更大些,但这些知识又是学习国学所必须具备的,故本书实乃读罢前书后进一步了解国学基本知识之佳作。 阅读建议: ...  

评分

老先生几句点拨可所谓举重若轻,需要细细思量,慢慢咀嚼。 对现代一般读者来说,半文半白,对有些阅读力差的的确是有点吃力。也好,至少当做修身养性吧。多了解传统也是一种责任  

评分

三个印象深刻的点。 一 关于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开篇记录者曹聚仁说有两个怪谈,第一是因为西方人研究国学所以中国人更应该学,第二是因为有章太炎这么牛的国学大师我们当然也应该学国学啦。 想想现在也听了不少奇谈怪论了。曹聚仁又提出了学习国学的四个原因,具体有些遗忘...  

用户评价

评分

同类著作读太多之后已没有了印象。

评分

没有想象里那么好,前半部分看得晕乎乎的,但是不难看出见地所在,但是我这么没文化也能看出为了说明观点引用的文献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尤其是说到“有韵即诗”的一段。但是仍然不妨碍启发性,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冲淡”,以及那种不同于唐以后没有佳句好词却句句情真的,真是概括到位。小学实在是太难了。文盲说不定要当一辈子。

评分

仓皇读完。结论是:我这辈子国学不能入门了,赶紧放弃。

评分

有些观点不是很认同,宋诗清文自有其特色,不至如此贬低,何况整本书中所贬低者甚多,未免有失偏颇。但这本书最大的败笔是加入了附录一,按其观点是为了给白话文和新诗的地位正名,但新诗只能是散文,不可能算是诗,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形式上。

评分

中国传统学术的最后一次盛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