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把欧美名牌钥匙,怎能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然而,作者却“想拿西方诗学的试纸,来检测一下中国古典诗的化学成分”。本书以现代诗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诗词加以重读、复述与解释,论证了自南朝文学起,经唐诗里的杜甫、李贺、李商隐,到宋词中的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已然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连贯叙述及说教倾向的独特传统,体现出文学精神的“颓加荡”、艺术理念的“讹而新”,语言形式的“断续性”、“互文性”。而这些历久弥新的现代性品质,为中国古典诗在现代语境里的转生提供了契机。
江弱水先生,本名陈强。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著有《抽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卞之琳诗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从王熙凤到波托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古典诗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10年10月);诗集《线装的心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编有《余光中选集》(全五卷,与黄维樑先生合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卞之琳文集》(全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等。
【1】盲目把古典诗与西方理论比对,意义不大。「现代性」的内容远比作者分析的要广阔,而且更关键的是精神维度的区别,而非修辞术。此书里的几家,靠得上边的可能就二李,但本书的处理颇为粗糙简略,读完也不会有什么新的进益。这本书与作者的另外一本《诗的八堂课》一样,都属...
评分【1】盲目把古典诗与西方理论比对,意义不大。「现代性」的内容远比作者分析的要广阔,而且更关键的是精神维度的区别,而非修辞术。此书里的几家,靠得上边的可能就二李,但本书的处理颇为粗糙简略,读完也不会有什么新的进益。这本书与作者的另外一本《诗的八堂课》一样,都属...
评分整个在做翻案文章,准确的说,翻案之翻案之翻案——清代尊崇梦窗无以复加,胡适以来打进另册,至叶嘉莹又恢复其地位,江弱水又试图推翻叶嘉莹将其贬回所谓“不成片段”。 某些地方说的有一定道理,比如梦窗喜重复、蹈袭,但是这样的为找毛病而找毛病很没意思,整个一章在挑刺...
早几年读可能会喜欢,但现在只觉得方法上完全不可取。六朝-杜甫-李贺-李商隐-美成-白石-吴文英这条线专注“语言”本身无错,但这样就能联系到诗歌的“现代性”么?在文学的现代性这个(伪)问题上最重要的向度并不是作品本身的特点,而更多的是创作的姿态,一种高度的自觉。本书中所谓“颓加荡”“讹而新”和decadence的联系在哪里,是不是仅仅一个相似性陷阱?另外将“现代性”当做文本内部的某种东西,让本书在行文过程中流于一段对艾略特巴尔特的引用和一段阐释。而如果依然顺江的逻辑将中国古典诗内部分出两条线的话,最好的做法,我觉得,还是从上往下梳理,他们都是从传统内部诞生出来的人。
评分我爱江弱水尖诮凌厉的文风
评分如果只是一本介绍分析中国另类古典诗作品的书,那这本书写得可谓相当精彩,无奈作者硬是要用现代性这样纯粹西方化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的古典诗,且不说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前后不一致,单就分析论述的水平而言,也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当然,能通过本书读到中国那些另类、凄美的诗词作品,倒也是美事一件。
评分不是太同意作者用现代性观念解读古代中国文艺作品的方式,不是说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话语,而是其无法灵活地具有说服力地处理汉语文本,作者用所引用的卡林内斯库的五副面孔也是来自英美语境,或不能更准确地理解肇始于法语的现代性观念,况且本书可能忽视了现代性的作为某种时代现象的连续性规模性,抽象地搬运过来,容易形成新的大杂烩菜式,口味无法融合。
评分江弱水这种探索无疑是有益和值得赞许的。但方式显然不恰,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当今的我们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去证明它有多么“符合”现代主义——这其实无需证明,人类精神文明肯定有其普遍性和继承性,被贴上“现代主义”的那些东西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古典诗歌对于当代中国汉语诗歌有什么重要的、尚未被揭示或未被重视的“成分”,可以给予现代汉诗和当代诗人以什么启迪。曼德尔斯塔姆说文学上的任何革新都是“古典主义”的,虽然话未免偏颇,但从某个角度来看,是有其合理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