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梳理莱茵河的历史发展,揭示了傲骨茵河两岸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的内在因素,借此警示并预见隔河相望的法德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想起那些坐sbahn就能到美因茨的日子,总是在蜗居里煮速冻食品,到处捡破烂家具回家,然后在路上闲逛的时候,用莱茵兰的春风秋月自我安慰的日子,就打开读了。 序言写的很好,介绍了全书的背景,对作者的地位,生平以及本书的意义,影响都介绍的颇为详细,看...
评分本书的出版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凡尔赛条约、鲁尔危机等事件使法德关系日趋紧张,人民敌对情绪加强,这也在当时的历史书写和社会舆论中有所体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历史学家利用莱茵河问题为本国现实政治服务,强调莱茵河是法国的“自然边界”,只有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
评分莱茵河的历史、神话与现实 史家的历史研究工作究竟是否应该带有现实关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带有现实关怀,以及在何种层面上带有现实关怀,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现实关怀是“史家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在现实关怀的指引下,史家可以“找出新的或好的问题”,“...
评分根据序言的介绍,原书是为企业赞助的项目所作的研究,并非学院式写作。字里行间,依稀可以感受到原文极具诗意,文采斐然。 无奈翻译实在太差。尤其后半部分,很多句子读不懂,感觉译者不太认真。 本书虽是年鉴学派大牛费弗尔的作品,却并不适合被其他研究援引、批判。总的来...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想起那些坐sbahn就能到美因茨的日子,总是在蜗居里煮速冻食品,到处捡破烂家具回家,然后在路上闲逛的时候,用莱茵兰的春风秋月自我安慰的日子,就打开读了。 序言写的很好,介绍了全书的背景,对作者的地位,生平以及本书的意义,影响都介绍的颇为详细,看...
读完之后有些失望,本书试图证明莱茵河不是边界而是纽带,但似乎只有第三部分有一些说服力,前两部分关于人种和罗马时期的研究应该已经过时了。优点在于文笔优美,以及对过去的想象,但还是需要更多史料的证明。
评分作者本身抒情的文字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尼玛这翻的也太糟了吧,好歹得让人能看懂啊……
评分过于抒情,有些不伦不类
评分我好不容易终于看完一本书了。。。而且还没全看懂。书虽然不厚,但对我这个没多少欧洲史底子的人还是很吃力。幸好在最后补录的部分终于明白了作者在绕什么。。。就是说,通过历史,人类把莱茵河彻底改造成了通道或边界。啊,确实是这样的。
评分读希腊史才突然想起以前还粗翻过这本书。其实和古希腊的民主制最像的应该是早期的瑞士联邦,莱茵河两岸商业城市的居民对各自城市市民的身份认同强于对“瑞士人”的认同,和希腊同盟各成员的情况有点像。此外到今天瑞士小国寡民且富裕的条件也是他们实行雅典式直接民主的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