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罗伯特·达恩顿,欧洲文化史专家,1939年出生于纽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奖金、美国的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本书为他赢得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Leo Gershoy奖。
阅读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遇到了一个我在阅读思想史的时候遇到的相同问题:如何通过留存至今的过去时代的旧物,构想出过去存在过的思想,物质与思想之间究竟通过什么样的的道路,才能有所联系,构建出相对意义上存在的,哪怕是部分的不完整的但却是正确的思想史...
评分《屠猫记》是本很有趣的书。作者罗伯特•达恩顿虽然身系名牌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历史系教授),做学问却丝毫没有学院派的迂气。人们可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找到新奇;还可在他俏皮式的幽默中,领略智慧。所以,此书对学究气的读者是个打击,它无疑破坏了他们一本正经的学术...
评分1730年代末期的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业学徒热情洋溢地审判并杀死了他们所能看见的全部猫,包括老板娘的心头宠物,在狂欢的气氛中他们当着老板的面将猫的尸体吊在工场,并在接下来几天里不断模仿当时的情境。他们大笑大闹,又敲又打,还学羊一般咩咩叫,把这当成难得的娱乐...
评分不是评论,作为自己的标记而已 2009.3.2 今天读完了第二遍。视角有意思。我原来想过这个,某年某月,xx与xx会于哪里是历史,还是“曲有误,周郎顾”一个姑娘看见周郎一时心慌的样子是历史。《屠猫记》恰恰从一个我想过却不常见过的角度去写。作者潜心的态度像一个老小孩。 没...
评分《屠猫记》是一场噩梦。当被追杀的猫儿四处奔逃发出阵阵凄厉的哀号,一种无可名状的阴郁如毒蛇般缠绕读者的心头。《屠猫记》又是一场狂欢。18世纪的巴黎印刷工人们以在酩酊大醉里反复模仿一出审判而取乐,那源自内心的哄笑喜悦仿佛就能化尽一切的残忍和暴戾。 很久不曾读到这...
四星吧,个人不喜欢所谓新文化史和新社会史的潮流,恐怕有藉由琐碎化和日常化来回避大哉之问的嫌疑,史学不能沉迷于宏大叙事和空洞论理,但也不能对此避而不谈,反而以再现「日常」相尚。 不过本书的考证和推理还是很有意思的,已经有点脱离史学论著的味道了,频繁出入档案馆才能找到好材料啊,只坐在家里对着别人都能看到的材料冥思苦想或许也能出成果,可现在毕竟不是陈寅恪时代了,而我们也不可能有陈寅恪的天才,还是老老实实查档案去吧 。
评分“好的历史学家是总能在陈芝麻烂谷子里嗅到人味的食人魔。”六篇文章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次次在旧日档案中寻访昔日人类面目的狩猎之旅。说到底,人类总是陌异的,又是相通的,无论横竖左右看来皆是如此。
评分“好的历史学家是总能在陈芝麻烂谷子里嗅到人味的食人魔。”六篇文章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次次在旧日档案中寻访昔日人类面目的狩猎之旅。说到底,人类总是陌异的,又是相通的,无论横竖左右看来皆是如此。
评分非常有趣味的一本书,感觉学术性并不强,但当成风情画还是很好玩的
评分啊真的好棒!"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re."——真的是可以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这句话了233333 对十八世纪法国人民的思想的考察真的非常耐心而又有趣。不过商务印书馆这版缺了第五章附录的图表……我看了一下应该并不是我这本书漏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