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藤瑞代,2005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学术博士)。2005~2008年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现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访问学者。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日本学者真严谨,像“我无法推测,我无法确知,不能通过材料推测出”这样的话国内学者一般很少说,不知道的直接不写好了。想起日语课上老师讲说日本的天气预报也是“明天可能全国有雨”之类的。未必同意你的观念,但很敬佩做观念史研究的啊。
评分说实话,比起美国华裔,我更喜欢看日本和新加坡学者写的汉学研究。想法更新颖,细节更到位。
评分说实话,比起美国华裔,我更喜欢看日本和新加坡学者写的汉学研究。想法更新颖,细节更到位。
评分这本书主要讲中国女权运动的出发原点都是来自西方的“天赋人权”理念;但是因为西方自己的女权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没有给出一个好的出路(那时西方妇女尚未有选举权、走出家门),因而也无法真正给中国女权指一条明路。作者总结了中国彼时的四种女权观点,国民之母;与男子做同样事;另辟途径;以及去民族-国家化。但以上四种,最后都不可能逃脱“国家”这个逻辑框架。
评分日本学者对中国的女性运动及妇女生活的研究视角都比国内的宽阔,我们的研究受到社会进化论的影响,总是会不自觉的局限在“解放史观”中,但国外的学者常常能跳出 这种简单的男女二元对立以及“解放妇女”、“为革命做贡献”的思路中,看问题更清晰宏观,却又从小处着手,条分缕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不过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最后选了梁启超和梁思顺,另外,康有为的贡献在书中被严重低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