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心灵

苏联的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 以赛亚·伯林
出品人:
页数:258
译者:潘永强
出版时间:2010-7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11470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以赛亚·伯林
  • 苏联
  • 政治哲学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政治学
  • 苏俄
  • 苏联历史
  • 心灵史
  • 意识形态
  • 知识分子
  • 精神困境
  • 冷战
  • 文学批评
  • 思想史
  • 集体记忆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97)等。

目录信息

导言
编者前言
1、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
2、访问列宁格勒
3、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4、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5、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6、苏联为什么选择隔离自己
7、人为辩证法:最高统帅斯大林与统治术
8、在苏联的四个星期
9、苏俄文化
10、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人名汇编
进一步的阅读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为曾经的俄罗斯人,后来的英国驻俄外交官和热爱自由的学者,无论从哪方面看,伯林对俄罗斯的持续兴趣都顺理成章。这册文集,除了最后一篇发表于苏联解体之后(1990年)的《不死的俄罗斯知识阶层》是较宽泛的时评类文章,其余部分都集中关注俄罗斯历史的黑暗时期。这段时期里...  

评分

作者区别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阶层,好像在作者看来,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在提到曼德尔施塔姆的那一篇文章里,印象比较深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没有被苏联所消灭,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保留了下来,延续着。知识分子的品质是正直、勇气。 在极端的意识形态下,这些好的品质都挺了过来...  

评分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伯林这本书,就象照镜子,不同的是镜子里多了一个“苏联”的标签而已。   伯林对帕斯捷尔纳克评价很高,他说:“帕斯捷尔纳克是这几十年来俄国涌现出的最伟大的作家,因而他也会像许多人一样遭到政府的迫害。这是独裁政治的内在要求。传统俄国和新...  

评分

【以赛亚柏林的“多元主义”】 在以赛亚柏林的词汇中,“多元主义”是少有的几个带此后缀而具有积极含义的词语。其他的各种“主义”不是让人怀疑就是令人厌恶。 “目标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在他看来,乃是”迄今为止我所能发现的唯一的真理”。“有些至高无上的善(the Great G...

评分

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经晚来了许多年——毕竟,苏联时代早已化为尘土,连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伟大心灵(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他们更像是难以触及的历史人物),不过它自有其跨越时空限度的价值,因为那种在黑暗中默默坚守的形象,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标...  

用户评价

评分

后三篇乃神文。

评分

西方人眼里的苏联,还以为会更深刻些

评分

记得以前看伯林传,说那天晚上,阿赫玛托娃给伯林端出一盘水煮土豆,此书说是一盘水煮西红柿。到底是啥呀~

评分

利维坦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更是横跨时间的。最值得一读的是《人为的辩证法:最高统帅斯大林与统治术》这一篇,读过之后就会同样从历史脉络上明白天朝的意识形态政策性质,尤其是文艺政策的性质:所谓何时宽松、何时收紧,从来都不是从松或紧一个方面来看就能理解的,而是要明白收紧或宽松都是服务于政权根基的策略。这一篇对于理解从延安整风到百花齐放再到反右、文革,再到改开至2008,再到今天,以至将来的整个共和国史,同样适用。这也提醒天真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被一时的开明冲昏了头脑,一代人所眼见的一段当下不过只是辩证统治术中的一环。纵如此,依然相信,知识阶层不死。

评分

西方人眼里的苏联,还以为会更深刻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