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一卷

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近代文学批评史》是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比较文学专家雷·韦勒克的代表作。韦勒克1903年生于维也纳,祖籍捷克,1926年获得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博士学位,1930年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攻英国文学,1946年加入美国籍。1946年至1972年担任耶鲁大学斯拉夫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并作为访问学者到哥伦比亚、哈佛、印第安那等多所院校讲学。由于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韦勒克获得过英、美、德、加、荷、意等国家的奖励和奖章,担任过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意大利国家学院院士。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雷纳·韦勒克
出品人:
页数:470
译者:杨自伍
出版时间:2009-9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44879
丛书系列: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学理论 
  • 韦勒克 
  • 雷纳·韦勒克 
  • 文学 
  • 美国 
  • 文论 
  • 文艺理论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一部可与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媲美的宏篇巨制。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最初得知雷纳·韦勒克的大名,还是通过那本他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给考研做准备,卯足了劲儿在图书馆翻书,我不是学的中文系,没有任何专业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只是一股脑的直觉和兴趣找来大量文学理论的书恶补,最初翻到的就是这本《文学理...  

评分

杨自伍,1955年生,祖籍安徽怀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从事文学和学术翻译二十余年。1986-1997年由上海译文社出版其译著《近代文学批评史》前四卷,2002年至2006年,上海译文社又陆续出版了其翻译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后四卷。经过三年多的修订,2009年金秋,《...  

评分

最初得知雷纳·韦勒克的大名,还是通过那本他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给考研做准备,卯足了劲儿在图书馆翻书,我不是学的中文系,没有任何专业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只是一股脑的直觉和兴趣找来大量文学理论的书恶补,最初翻到的就是这本《文学理...  

评分

杨自伍,1955年生,祖籍安徽怀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从事文学和学术翻译二十余年。1986-1997年由上海译文社出版其译著《近代文学批评史》前四卷,2002年至2006年,上海译文社又陆续出版了其翻译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后四卷。经过三年多的修订,2009年金秋,《...  

评分

第一章 新古典主义和时代新趋向 新古典主义假定人性方面有一种稳定的心理(统一的活动机制),作品本身有一套基本模式,我们从中可以得出有效评判一切艺术和一切文学的结论,诠释学被忽略。 稳定心理:他们是继承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而来的理性主义者,但并非是固守,而是认为...

用户评价

评分

若不仔细看这些文学批评观念的流变,就不会发现,在这些概念之后还有这么细致复杂的机理(在这第一卷中是文学上的新古典主义);苏格兰与英格兰一章涉及对莎士比亚和荷马的批评,不可忽视,赫尔德之于民间,以及他和席勒对于德国文学重要性;不过由于韦勒克相对严格将论述范围限定于文学批评,所以康德只涉及美学理论,卢梭更是一笔带过,其他几位也稍有不尽兴之感。

评分

拿吕思勉的话(读书要不求甚解)安慰自己。

评分

内容太多不知道要怎么做笔记,有看过的可以建议或者分享吗

评分

若不仔细看这些文学批评观念的流变,就不会发现,在这些概念之后还有这么细致复杂的机理(在这第一卷中是文学上的新古典主义);苏格兰与英格兰一章涉及对莎士比亚和荷马的批评,不可忽视,赫尔德之于民间,以及他和席勒对于德国文学重要性;不过由于韦勒克相对严格将论述范围限定于文学批评,所以康德只涉及美学理论,卢梭更是一笔带过,其他几位也稍有不尽兴之感。

评分

既然都叫批评史了,那么读的时候当然要特别注意理论家间的影响传承,千万别把这套书当成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文论家简介了。新古典主义者都是理性主义者,但并不排斥想象力的作用,他们假定人性有一种稳定心理、作品有一套基本模式、人类的感受力与智力有统一的活动机制,并且可以从中得出一套有效评判一切文学艺术的结论,试图探索文学、文学创作和文艺作品的结构以及读者反映的规律;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摹仿自然,即诗人应通过艺术再造现实,而这种现实常指经由艺术家根据当时的道德及美学标准理想化后的现实,要求排除特殊,达到普遍、典型;由于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筛选,因此该理论日渐指向艺术的情感效果和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能力。同样,寓教于乐的观点也使得艺术家愈发将情感效果置于艺术作品的中心地位,因此新古典主义逐渐分化为情感主义和感伤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