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309
译者:李靖民
出版时间:2009-6
价格:2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3928728
丛书系列: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
图书标签:
  • 詹姆斯·乔伊斯
  • 意识流
  • 小说
  • 爱尔兰
  • 外国文学
  • 乔伊斯
  • 爱尔兰文学
  • 文学
  • 青年艺术家
  • 画像
  • 艺术成长
  • 自我认知
  • 现代文学
  • 个体觉醒
  • 创造力
  • 孤独
  • 成长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主要讲述了:这是乔伊斯第一次运用意识流手法写就的长篇小说。它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读完《尤利西斯》,或许需要某种勇气,而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你需要的仅仅是打开第一页。因为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他历时七载完成了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之父的青年学生斯蒂芬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漂泊相比拟。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小说出版后,其中某些词句被认为“淫秽”而受到指摘,因此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到1933年这部巨著才得以公开与英美读者见面。

译者研究本书多年,其译文忠实流畅,而且还对众多典故、引语等作了详尽的注释。

目录信息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066
第三章 115
第四章 166
第五章 196
译后记 29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原文Stephen went on:     ——Pity is the feeling which arrests the mind in the presence of whatsoever is grave and constant in human sufferings and unites it with the human sufferer. Terror is the feeling which arrests the mind in the presence of whatso...  

评分

原文Stephen went on:     ——Pity is the feeling which arrests the mind in the presence of whatsoever is grave and constant in human sufferings and unites it with the human sufferer. Terror is the feeling which arrests the mind in the presence of whatso...  

评分

我时常是这样的。总会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一天不经意的一瞬间形成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惯性的自启动潜意识模式,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跟着我,时隐时现。 大约在读小学时的某天傍晚,夕阳尽情的挥洒着余晖,树木,河流,房子,脚下的小路都是金黄金黄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变...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并不是很大。书中主人公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的过程倒给我不少启发: 艺术家的眼光:家庭,宗教(在中国,则为官方说教),性爱都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平庸。惟有获得一种获取美感的能力“把普通的生活经历变成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辉的杰作”(P256)的人才有...  

评分

1904年1月,22岁的爱尔兰青年詹姆斯·乔伊斯应都柏林一个新杂志《达纳》之约,写了一篇叙事体散文题为《艺术家的画像》。但是这篇短文最终并未得以发表,编辑以内容难以理解为由,拒绝予以刊登。在这篇文章里,乔伊斯展现出强大的企图心,运用他的"心灵顿悟速写",将往事像流水...  

用户评价

评分

拖沓的前四章都是为了第五章。第五章如此宏伟流畅,以至于前四章再差这都是一本很好的书。

评分

读《尤利西斯》50页的功夫可以读完这本书

评分

意识在时间里混剪在一起的方法,就是记忆或想象,斯蒂芬从小就停不下想象以及以后也止不住回忆。越是孤独的人好像离艺术便越近。这个青年艺术家的形成,始终伴随着深刻的孤独,我在想,孤独到底来自哪里呢?这个问题实在又太确定了,确定的不是来自哪里,而是孤独的绝对早已不值得再讨论了。只能去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看上去如此不孤独?哦,好像也不需要讨论这个问题。斯蒂芬从校长神父的手里慢慢抽回手的一刻,是最温和而眩目的时刻,你看,上帝多么不堪一击。仅仅澡堂水汽和走廊里的气味就驱逐了他。斯蒂芬是典型的艺术家,这本书读完,像是照完了一面镜子,它应该是每一个孤独者的镜子。乔伊斯的敏感和孤独是光——让我能照这面镜子,我知道,或者说我得到了临摹自己肖像的一个时机。

评分

乔伊斯首次意识流长篇的尝试。对于宗教内容的篇幅印象深刻。应该可以归入“成长小说”的范畴,看前面的时候真像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评分

乔伊斯的隽永和纯粹,那种不惜代价实现至高风格的文学贵族的高傲,对现在的那些地摊货英文作家来说就是一颗无法接近的热核。时序、逻辑或者情节这种下三滥的东西根本就不能使他的小说世界发生哪怕亿分之一的偏移。正像《马尔特手记》《魂断威尼斯》等世纪末艺术家的手札那样,《肖像》在两种貌似反向的运动——几乎是巴洛克/纹章学式的精密语言和恣意奔流的意识速写——之间,达到了一种艺术与宗教思辨的高纯度。一种终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