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

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学林
作者:张瑜
出品人:
页数:283
译者:
出版时间:2009-6
价格:2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8073084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语言学
  • 文学言语行为论
  • 张瑜
  • 奥斯汀
  • 文学批评
  • 言语行为理论
  • 语用学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社会语言学
  • 传播学
  • 哲学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介绍了:对于20世纪中叶开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学界至今语焉不详,更谈不上系统研究。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通过建立一种以创造性和交往性主旨的言语行为文学论,转向对语境、文本、意义和语言力量等范畴的分析,揭示了言语行为理论所具有的独特方法论意义,深化了关于文学的理解。

作者简介

张瑜,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入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工作,后相继求学于浙江大学(文艺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专著《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

目录信息

导论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语言论文论发展的两条路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思想和特征 三、文学言语行为论在西方 四、文学言语行为论在中国 五、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意义第一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语言研究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观:施为性功能 1.语言施为性功能的发现和提出 2.施为性功能的条件 3.施为性功能的特征和意义 二、奥斯汀的“难题” 1.“准言语行为” 2.模仿的言语行为 三、文学语言具有施为性功能 1.文学话语施为性功能的体现之一——创造性或构建性 2.文学话语施为性功能的体现之二——交往性 3.解构主义的批评:重复性与引用性 4.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语言观 四、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1.文学:以词做事——创造与交往 2.文学:以言行事——影响和改变现实 第二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意义研究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意义观:行为论意义观 1.三个层面与两个视角 2.语力与意义 3.交往意义与意向、语境 4.解构主义的挑战:意义的不确定性 二、言语行为的文学意义观 1.当前文学意义研究的现状与言语行为文学意义观的定位 2.文学意义的构成 3.文学力量与文学语力 4.“言外之意” 三、言语行为文学意义的分析模式 1.言语行为的文本观 2.“言语双重结构”分析 3.文本交往层次分析 第三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观念研究 一、文学研究的“实践转向” 1.国内文学研究“实践论转向”的表现 2.西方文学研究“实践论转向”的表现 3.文学研究实践论转向的原因及文学言语行为论的优势 二、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新型的话语实践论文学观 1.实践范畴的含义和话语(言语)交往实践 2.文学言语行为论的实践论文学观的逻辑起点:人还是语言 3.文学言语行为论的实践论文学观的主要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 4.从言语行为角度看实践论文学观与反映论文学观、形式主义文学观的关系 三、如何在具体的阅读中把握文学言行论的实践论文学观 1.以巴尔扎克的小说《永别》为例 2.现实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解读 3.文学言行论的话语实践论解读结语 文学言语行为论:一种新型的话语实践论文学观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内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方面的书估计也就这两本了。这两本书对着读会很有意思,一个偏西方,重客观深度,一个偏本土,有观点并寻找土壤。一个是陶东风老师的博士生一个是赵老师的博士生,只是这两人都是从教多年然后读博,两本书的容量都非一时可成。

评分

前半部分的理论梳理做得不错,后面个别章节就开始跑马了(尤其是意义研究一章逻辑略显混乱),语言重复累赘,不少观点反复出现,但作为填补空白式的论文不能苛求过多,对外文材料的熟练掌握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之处。言语行为论的施为性特征为突破传统文学理论的反映论认识论文学观做出了贡献,同时,它又是对新时期那种从人出发的实践论文学观的推进,旧实践论文学观以人为逻辑起点,并未最大限度地贴近文学特性,而只是获得了一个外部统一点,言语行为论以言语行为—语言为内在逻辑,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内部统一,更加贴近文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同时,新实践论文学观还强调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语言交往的实践,使得其具备了主体间性色彩,也对旧有的针对客观自然改造的实践观进行了更新,提出了创造–交往共行的实践概念,完成了对亚氏的复归。

评分

国内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方面的书估计也就这两本了。这两本书对着读会很有意思,一个偏西方,重客观深度,一个偏本土,有观点并寻找土壤。一个是陶东风老师的博士生一个是赵老师的博士生,只是这两人都是从教多年然后读博,两本书的容量都非一时可成。

评分

国内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方面的书估计也就这两本了。这两本书对着读会很有意思,一个偏西方,重客观深度,一个偏本土,有观点并寻找土壤。一个是陶东风老师的博士生一个是赵老师的博士生,只是这两人都是从教多年然后读博,两本书的容量都非一时可成。

评分

前半部分的理论梳理做得不错,后面个别章节就开始跑马了(尤其是意义研究一章逻辑略显混乱),语言重复累赘,不少观点反复出现,但作为填补空白式的论文不能苛求过多,对外文材料的熟练掌握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之处。言语行为论的施为性特征为突破传统文学理论的反映论认识论文学观做出了贡献,同时,它又是对新时期那种从人出发的实践论文学观的推进,旧实践论文学观以人为逻辑起点,并未最大限度地贴近文学特性,而只是获得了一个外部统一点,言语行为论以言语行为—语言为内在逻辑,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内部统一,更加贴近文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同时,新实践论文学观还强调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语言交往的实践,使得其具备了主体间性色彩,也对旧有的针对客观自然改造的实践观进行了更新,提出了创造–交往共行的实践概念,完成了对亚氏的复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