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从何而起?中华文化自何而来?
跟随葛剑雄教授寻踪觅迹,再识华夏
————————————————————
【编辑推荐】
★ 从史前到当代,精辟讲述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演变
考古学家为何将史前文明比喻为“满天星斗”?
“中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如何演变?
秦汉时期的各种制度怎样形成、发展,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奠定基石?
★ 追溯华夏文明源流,寻觅中华民族诞生、发展、融合的脉络
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
我们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来自何处?
我们的文化与外来文化有过怎样的碰撞,为何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
★ 深刻探讨文化何以自信,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我们的文化根基与未来道路
科技发展与历史研究如何并行不悖?
————————————————————
【内容介绍】
中国悠长的历史从何而起?
中华文明如何生根发芽、经久不衰?
中华民族怎样繁衍生息,发展为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葛剑雄教授近年的数十篇新作,以其深厚史学积淀与独到现实洞察,从承载文明曙光的甲骨、青铜,到孕育无数灿烂文化的黄河、长江,再到影响区域与世界交流的运河与丝绸之路,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源起与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葛剑雄,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册执行主编。
何以中国 (摘自《何以中国》前言) 196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东北郊贾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何尊”。1975年,考古学家发现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
评分《何以中国:葛剑雄文集第8卷》系葛剑雄教授自2016年以来所发表文章的合集,并收录了其编著的历史课程教材中关于秦汉时代的内容。 书中主要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历程; 秦汉两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的...
评分地理历史不分家,从地理视角看历史的变化,文明的发展,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地理气候生态这个大环境影响着我们文明的萌生和发展,跟着葛剑雄老师这本厚重的专业论文集一起深入到广袤的山川大地中去,透过地理气候等生态变迁,看文明的演变,分析历史的进展,不亦乐乎。 葛剑...
评分葛剑雄老师是历史地理学专家,这本《何以中国》是葛剑雄文集的第8卷,内容涵盖了2015年至今葛老师在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章。 我以前对历史地理学了解较少,这本书打开了我的新视界。原来中国社会几千年发展至今,竟受地理因素影响如此之大。 比如,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
评分人,总是对自我充满了好奇,在不断的追寻中,逐渐认识了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在葛建雄教授的《何以中国》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通过葛教授严谨的语言,正确了解那些久远的历史、理解先人们的所作所为、敬佩他们的开拓与发展,也接受他们的平庸与过错! 《何以中国...
阅读《何以中国》,仿佛跟着葛剑雄老师穿越千年,重新认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来处与归途。视角亲切,讲述动人,历史原来可以这么有温度。
评分文章饱含着深厚的史学积淀,带着读者看甲骨青铜,游黄河长江,走丝绸之路,仿佛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从历史阅读中国文化。 我喜欢旅行,已经去过22个省份。读这本书时,仿佛重温那些美好的记忆,再次踏上寻根之旅。
评分环境与地理的影响一直都是影响华夏文明变迁的早期主要因素,而两条母亲河的孕育亦是功不可没。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战乱后的数次南渡,北方文明渐进南方的过程也在改变成文化的格局与区域的兴盛。人口史大家的葛剑雄先生,对于何以华夏何以中国自有独到的视野与见解。历史的辉煌从未远去。
评分三千年前刻下的“宅兹中国”,原来早就预言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不是血统论,而是文明认同,莫名眼眶一热。
评分葛剑雄教授很喜欢水,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他的笔触也如流水一样,娓娓道来,他所展现的不是一个个历史中被固定了的画面,而是在历史的内在逻辑之中流动的文明之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