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明的密码,文字是通往历史的桥梁
从“Chin”到“China”,从“桃花石”到“摩诃至那”
中国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
以语言流变为线索,揭开古代中国与世界交织的文化图景
……•……•……•……•……•……•……•……•……•……•……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知识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例证。本书既是对中国名称的深入解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文化探索之旅,让读者在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的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
◎中国的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语言流变中大历史的回响
从青铜器何尊上最早的“中国”铭文,到印度尊称大唐的“摩诃至那”;从叙利亚语里的“Ṣinistan”,到意指古老而伟大的造物的华夏别称“桃花石”——本书以十篇主题故事为脉络,以不同时期其他文明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多样称呼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语言流变背后引人入胜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展开了一场横跨三千年的“语言考古”。事实上,历史上对中国的称呼远不止十个,本书仅以“十”为引,期待感兴趣的读者能继续进行有益探索。
◎从丰富的文物与史料中,还原古代中国的真实图景
本书大大突破单一史料的局限,从古代典籍、中外游记、宗教著述、出土文书等文物和文献中,试图为读者呈现立体鲜活的古代中国图景:何尊的斑驳铜锈中蕴含着周人的“天下观”,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着聂斯脱利派东传轨迹,《永乐大典》中隐藏着验证马可·波罗东方之旅真实性的线索……使读者能从中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感受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沿名称的轨迹,探寻语言、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称呼,展现出不同区域的人民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想象,也从多维度体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回鹘人为什么会用藏文撰写报告?祭司王约翰的传说是否真实存在?聂斯脱利派是怎么在中国发展成景教的?“妙香国的胞波”又指的是谁?……这一系列语言和名字背后的精彩故事,如同棱镜折射出绚烂的文化光影,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语言、文化与历史光影的交汇之处。
◎语言学者打捞历史真相,带读者进行文明深潜之旅
继《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三本热门汉语文化探秘读物之后,郑子宁先生再度展现“语言侦探”功力,以罕见的多语种能力,高超的多文化比较视角,继续破解历史称谓中的语音密码。他以生动的行文,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将历史学、地理学、比较语言学、音韵学、宗教传播学熔于一炉,在“China”的词源迷宫中辨识字词迁徙的足迹,试图带领读者找寻华夏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认知版图。在这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跨文明叙事中,他将带领我们在语言的断层线中找到文明互鉴的密钥。
郑子宁
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语言学达人,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著有《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中国的十个名字》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
评分读完《中国的10个名字》,内心真的充满敬意:这不仅是一本讲“名字”的书,更是一部把历史、语言、文化打通的奇书。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采用历史与语言双线并行的叙述方式。作者对很多问题的解释,都从历史背景与语言演变两个维度来展开。比如“China”这个词是怎么来...
评分最近的各种贸易战,让“中国”在全世界尽显风采!我们中国就是这么牛,这么刚! 外国同事说起中国,也总是竖起大拇指,那么—— 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中国”这个称呼呢?什么时候的“中国”这两个字才真正代表“中国”这个国家? 由后浪于2025年3月出品的《中国的十个名字》给了...
评分3月底刚刚结束的上海博物馆特展《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我曾去看过,展品琳琅满目,真切体验了全球视角下的古代文明多样性。彼时中国历史尚且是元朝时代,资料介绍: 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元代的都城“大都”。都城井然有序的道路、金碧辉煌的宫殿...
评分本书以“中国”之名的起源为切入点,结合语言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深入剖析这一名称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书中首先从西周何尊上的铭文“中国”展开,指出其最初指代中原之地、中央之国,与现代国家概念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出现。大部分情况...
中国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翻开这本书,开启一场关于三千年的中外语言考古路。
评分内容专业性不错,通俗易懂。在资料引用方面应该标注,章节可以按着时间顺序排列,另外可以加一章总结串联下各章内容。
评分语言学作为相对小众的学科,普通读者了解较少,作者放下身段,不厌其烦地将各种语言的知识体系一点一点地掰烂揉碎,帮助读者慢慢地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发音问题,作者并不做过多纠缠,而是通过整个知识体系,让读者有个大概的了解,重在强调音译的演化过程,顺带用国内一些方言,让读者感受类似的发音部位或方法。此外,对于各类称谓,作者依靠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进行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推理”的模式之下,作者对各种名称的来源进行探索,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追求一定要有结论,或者强行得出结论,而抱着“雪夜访戴”的轻松心态,尽兴而为,推理到哪里就算哪里,看似随性,实则是学风严谨的体现。
评分从战国帛书、楚地秦简到《四库全书》,从“chin”到如今的“China”,其中就对中国的误读,对东方的朦胧幻想,还有文字语言变化下的字音转变,都能看出这古老的东方文明依旧屹立不倒影响深远,而作者从语言字音方面对中国名字的探究,为研究语言的同好者提供了一条探究古文化之路。
评分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相关故事写得很详细,特别是丹麦记者何乐模窃取景教碑的行动写得很好。 妙香国是缅甸对中国的一种称呼,因为南诏大理笃信佛教,有妙香佛国之称——沿袭了古印度对犍陀罗国的雅称。 桃花石是中亚地区对中国的称呼,疑似是对“拓跋”的音译。 如果以小亚细亚半岛为基点,所谓蓝海、红海、白海、黑海就正好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暗合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的传统文化。 土耳其语的“地中海(Akdeniz)”有“白海”之意,里海东北角海湾在早期地图称作Blue Sea或Mer Bleue(法语“蓝海”)。 相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本书的框架略显杂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