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
本书借助于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 。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于市井“潜规则”,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上、借由邻里关系网络运转的城市下层社会。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有着特殊视角的城市社会史著作。作者马钊系统梳理了北京市档案馆藏刑事案卷、社会调查、报刊等多类型史料,让沉默的底层女性通过司法文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将女性置于城市空间、法律实践与社会网络的交汇点,不仅填补了战时城市性别史的研究空白,更通过“底层视角”重构了我们对战时社会生态的理解。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通过对大量原始档案的挖掘和深入解读,该书钩沉出了原本隐而不彰的诸多社会生活内容,令人信服地再现了战争期间许多底层女性的生活经历及实际生存状况,为确切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平的城市生活以及市政变迁提供了一块不容忽视的可靠图景。
——朱浒(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此书的研究颠覆了关于中国妇女只是被动受害者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女性被迫过着由传统或某种静态的社会文化安排所决定的生活,本书则有力地挑战了这一假设,认为妇女不断利用社会网络与传统习俗来改善处境或者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书中还探讨了国家如何对人口进行治理、北京贫困社区的邻里生活状况、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或结构性不平等对贫困群体的经济压力,以及法律和社会习俗中婚姻意义的演变等重要问题。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媒体推荐】
本书将下层妇女的日常生存策略放置于与更广泛的社会改革、女权运动、法律变革和现代规训国家的互动过程之中。妇女由此成为婚姻、性别、劳动、旅行,以及妇女的公共生活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中的核心人物。
——《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将法律叙事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是本书的独特之处,二者相结合将性别权力差异视为了解城市运作的基本前提。
——《东方研究杂志》(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这是一部关于在日伪统治及国共内战期间北京贫民生活的研究,它极具原创性,且文笔感人。这是一项杰作,罕见地揭示了伟大古都北京在战乱岁月中的命运。
——《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
这本书对抗战史研究与中国内战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佛亚洲学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作者:马钊,历史学博士,2007年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现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结构、20世纪司法改革与法律社会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运动与文化改造、中美关系史等。
译者:孔祥文,历史学博士 ,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史网编辑。译有《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进香:中国历史上的朝圣之地》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本文标题,引自公元1777年,乾隆皇帝所作的《用白居易新乐府成五十章并效其体》其十《太行路》,是对“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的感慨。乾隆在读了白居易的乐府诗《太行路》之后,不免心有同感,“太行巫峡虽称险,人知其险畏而避之犹可得善全。惟有人心易变迁,藏之肺腑不啻...
评分本文刊于《圆桌》2015年秋冬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转载已获微信公众号@ccsa通讯社和原作者@康凌 授权 01 1944年冬末的北平,21岁的李杨氏决定抛开丈夫,弃家出逃。2月28日清晨,她在离家之后步行至前门东站,买好票,通过安检,登上了开往位于北平以东二十公里处的通县的...
评分鲁迅先生提过一个问题:“娜拉出走了,后来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对20世纪初妇女解放运动里个体命运的深切思考,但事实上,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娜拉”代表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有文化受过教育的女性的觉醒。在当时的大量文学作品和历来的学术研究中,人数更多的社会底层妇女...
评分本文刊于《圆桌》2015年秋冬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转载已获微信公众号@ccsa通讯社和原作者@康凌 授权 01 1944年冬末的北平,21岁的李杨氏决定抛开丈夫,弃家出逃。2月28日清晨,她在离家之后步行至前门东站,买好票,通过安检,登上了开往位于北平以东二十公里处的通县的...
评分本文刊于《圆桌》2015年秋冬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转载已获微信公众号@ccsa通讯社和原作者@康凌 授权 01 1944年冬末的北平,21岁的李杨氏决定抛开丈夫,弃家出逃。2月28日清晨,她在离家之后步行至前门东站,买好票,通过安检,登上了开往位于北平以东二十公里处的通县的...
4.5,“循规蹈矩的女人很少创造历史”。书的视角值5星,拒绝宏大叙事、精英叙事,自下而上审视底层妇女的日常生活经历。值得一读,精选50+案例,信息量大,要慢慢读、琢磨。关注底层妇女生活的地下世界,这个地下世界会和另一个由官方掌控的世界产生重叠、冲突,呈现官方话语体系与妇女生存手段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书名联想的是“娜拉”自我觉醒式出走、妇女解放,本书的视角对这种想当然是有冲击力的。每章以一个真实案件开头,从中选择一个细节展开讨论,切入点巧妙,第一(妇女被登记为“无业”-职业认定、妇女与职业)、二(控诉丈夫“不养”-家庭内部结构)、四章(婚礼花费巨大-婚姻关系界定)切入和探讨挺漂亮。个别章节的讨论可能有点不太到位。整体收获很大,结语里一些内容也蛮敢写的。
评分与其说是打破了革命史范式,个人觉得不如说是更好的去解释了革命史方式。毕竟革命史范式叙述的更多是革命性的变化,而这本书的是塑造了一种暗流涌动的社会图像,一种革命发生的土壤,以及在这个土壤里本身就暗藏着的的因素。 如果在这本书里去寻找革命性的变化的话,可以看到的是顶多49年前后才真正意义称得上大改变。当然在这之前底层的妇女确实创造的自己的历史,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且与其说是别人把他们救出来,不如说是他们本身就是有这个意愿,而cpc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并且在没有cpc的方法之前,她们也有着自己的办法去进行抵抗现实以及生活。
评分Well-behaved women seldom make history
评分非常精彩。关于一个特别历史时段的特定群体的生存挣扎故事,让被忽视的和被遗忘的重新浮出历史的水面。除了以扎实的叙事让读者对这些女性深刻共情之外,也能够从中察觉意s形态与权力运作的普遍逻辑。宏大叙事与精英话语同底层民众的日常生存、基层社会的日常运行存在巨大的隔阂乃至对抗,于是,思想史与观念史意义上的社会变迁考察无法让人们认识与理解真实的社会史。基层社会的运转逻辑以及在此之下底层民众的现实处境,才是社会结构与权li关系的真实显现。
评分史学家的手术刀,文学家的共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